回到村裏,石路先研究和報告的羚羊穀周邊的地形和情況。和帶著十個民兵騎著馬,沿著沼澤邊往西北走了四天才到達野馬遷徙的山口,那裏就是目前已知的能夠到大荒原的路。
沿著山腳往東走了五天,看到有一條大河,比梅河大好多,這河是從猙獸山中間由東北向西南流出來。
順著河往下遊走了三天,河水就到了大沼澤。與大沼澤的交彙處西邊一天的馬跑的路程就是羚羊穀。大河順著沼澤往下後不久就拐向東邊,沒有發現和梅河交彙。
大河和梅河最近的地方就是羚羊穀所在的丘陵延伸到沼澤的部分,動物跨河以後沿著這個突出在沼澤中的丘陵遷徙。
石路看看圖以後就知道,羚羊穀的丘陵就是猙獸山的向南突出部分,三麵被水包圍,一麵被山擋著。如果不是和他們騎馬,繞這麼多路程估計得用一個月。
大河應該是從星星湖流出來的,從中橫切猙獸山。隻不過大河的對岸還無法探尋,這時候也無法肯定梅河是否與大河交彙,畢竟兩河最近的距離也差不多一百裏。
“地方實在太大了,而且這個時空行進的速度太慢。”石路自言自語。這時候還不是探索的時候,他就先放在一邊,回到耕種上來。
今年的春耕石路非常重視,這是由於族人們第一次認識到,耕作的巨大收益。為此,他讓巫準備了一個盛大的祭祀儀式,儀式中召集了所有的族人,還選出幾樣農具擺在祭台上。巫還宰了一頭豬,一隻雞,一隻鹿和一頭牛,獻給神靈和祖先。
石路用竹板刻了一道祭文,向族人念了以後就燒掉。祭祀活動以後,繁忙的人們又變成農夫忙碌起來。除了部分挖礦的繼續以外,剩下的勞動力都投入耕作中。
水田裏是樹根清理的最幹淨的,這個時候陸果已經把田埂打好,隻不過裏麵已經長出一些雜草,開荒半個月,春季的溫度升的很高,雜草都很高。石路決定用牛耕。
犁已經做好,用木頭包著銅皮作為犁頭,耙也做了一些,本來是要人拉著或者馬拉,不過有了牛就先訓練牛耕田。這次抓到的野牛實際上是黃牛一類,不過總是能用的。
石路讓陸果找來一頭公牛,用燒紅的銅把鼻子弄穿,栓上繩子,牛就服帖多了。這時候套上犁,石路在後麵扶著犁,前麵有兩人牽著牛,牛的野性還很大,不停的掙紮,一動石路就扯繩子。
半天以後這牛就被馴服。示範完畢以後,所有能用的牛都用同樣的方式,幾天就把田耕完了。耕完以後就是去年參加插秧的帶領著族人把秧苗分開插到田裏。
到四月中旬的時候,十裏平原上新開墾的土地中,種植了四百畝的稻子。這已經是從野稻子到人工種植的第三代。
在種植稻子期間,勞動組的其他人也完成了粟米、豆以及部分麥的播種。豆種在十裏平原和梅林後麵的丘陵地帶,一共種了五百畝:粟米種在通往溫泉的路兩邊,總共種了三百畝。芋頭由於產量高而且需要的農家肥多,就隻種了五十畝。
在這些地的邊角的空地上,南瓜和葫蘆也種了不少。白菜也采取這種方式,可以保證足夠的蔬菜供應。苧麻在春天來的時候已經發芽,加上收到的種子,石路用扡插以及播種的兩種方式在丘陵上種了十幾畝,以後還將陸續擴大。
當這些種植完成以後,小麥也到了收獲的時候。今年的冬麥由於施肥和照料手段的熟悉,產量提高很多,一千畝左右的麥田收獲了接近十七萬斤的麥,到秋收時依然綽綽有餘。再加上根據這兩年的氣候特點,晚春種一些,秋天依然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