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牛耕與梅河北岸探索(2 / 3)

這樣,今年就可以徹底的擺脫對狩獵的依賴。這邊收獲小麥,那邊繼續的播種,今年的春季隻播種了八百畝麥田,這幾乎用完了目前開墾出來的土地。

耕種完畢以後已經是四月末,石路又進入改進船隻和製定今年夏天的探索計劃中,陸果立即的把人手轉移到未完成的建築工作裏去。一直到五月十日的時候,陸果才完成神廟以及邊緣的建設,其他部分還未完工,而雨季已經開始了幾天。

議事廳被拆了重建,正式的成為一個神廟。神廟的兩邊的牆和華洞兩邊的石壁緊貼。石壁上還鑿進去一個凹槽,用來壘砌磚頭。

整個神廟長二十米,寬五米,有兩層樓,木頭被大量使用,總共用了十根中柱和二十根邊柱,都是選擇定居以後幾年積累下的粗壯的木材。

磚頭依然不夠所需,所以土磚還是大量的使用,有部分還用土牆而不是磚頭。整個樓高八米,全部用瓦作為屋頂。兩層樓共有八個房間,正中的房間還通向華洞,弄了一個門。

這個屋子平日就作為神廟的核心,長老會議以及族裏的大事都要在這裏決定。各種神物重新被送進被巫改造後的華洞。北邊的上下四間屋子作為族長處理事務以及保存重要的資料的場所。

長老們除了巫以外,平日在族裏處理自己負責的事物,保存資料,協調大事都在這個區域,這是為了方便族長有事找他們。

南麵剩下的屋子則是給巫以及他所帶的管理神廟的弟子們使用。本來石路以為這個樓應該很有空餘,不過把擺放東西的架子放進去,所有物品整齊的準備好以後發現還挺擁擠。

神廟前麵就是一個高台,作為祭祀使用,日晷已經改成銅盤,也放在這裏,巫要每天觀察記錄。高台前麵就是一個廣場,周圍的房屋都被移開一段距離,形成一個三十米寬四十米長的聚會用的場地。

廣場南北兩側才蓋上族人居住的房子和倉庫廚房等。最初的房屋隻有石路的院子和巫住的沒有動。緊挨著石路的院子的是倉庫,還沒完全建設好,而水鹿的教育組用的房子也搬到了巫居住的邊上,緊挨著教育組的就是後勤組的食堂,隔著廣場和倉庫相望。四十米後就開始建設原來寬度的街道,兩邊都是族人居住的房子。

這麼一來兩個足球場大的馬場基本被建築覆蓋,等秋收前完工以後,馬場就成為居住區。不過石路並不擔心地方不夠,圍繞著華洞四周兩裏左右的地麵都被建起了柵欄,北邊順著馬場邊緣的緩坡延伸到河邊。

未來這一區域將有可能建個城,增強防禦力。現在的工具比起原時空的奴隸社會開始階段還強些,建築條件又好,隻要人手足就不成問題。

舉行完神廟的完工祭祀以後,船的改進也完成,這時候可以開始探索了。這次主要還是在華穀裏,主要是探查北岸的情況。

牛箭依然是帶著三十個民兵跟隨,其他的民兵在和的帶領下幫助村裏建設以及防禦。路線為直接駕著船到達三岔河,以測量船在逆水中的速度,從那開始一路停一路往北邊查看。

船走了兩天就到了三岔河,中間休息了一夜,比起竹排要三天到四天快一些,八十裏的路,每天四十裏的速度還是夠快的。到了三岔河以後,石路就開始沿著北岸慢慢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