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發到物資可以自己做飯的族人也開始了自己第一次家宴,每一戶人家都冒起了青煙。或許是第一次新鮮的嚐試,許多人都投入了最大的熱情。連暫時沒有房的族人也到熟悉的人家,搭夥了一天。
遊民依然在食堂,他們隻有在正式成為族人的時候才能享受工分的待遇,不過現在他們也不錯,許多人都有了新的衣服,能吃到正式族人吃的美味。俘虜們照舊是肉湯和魚敞開供應,過節和祭祀時能夠吃到更好的東西,也成了他們所期待的日子。
當每家每戶開始做飯以後,燃料的消耗就增多了。整個一月份,族裏的柴禾消耗比過去大了許多,好在這年頭樹木多,不怕造成毀林。
由於剛剛開始施行新規則,大食堂變成個人開夥,部落裏暫時供應所儲存的燃料,等春天以後再讓各人解決。不過現在的情形估計到不了三月份,需要眾人冒著風雪和嚴寒去收集。
桑卻有不同意見:“這次我們分發的物資,都是去年獲得的。今年的收獲就得按照新規則來辦。不如部落就不組織他們去收集柴禾,就按照規定的那樣,除非是族裏需要,否則不組織人準備燃料。”
巫也覺著不如把柴禾也納入收取十分之一的標準中。他說如今出現了新的情況。族人們分到炊具以後,一些未成家的族人,都跑到自己的組員家中合夥做飯。
幾乎各個小組都形成了一些小的食堂,不過是自發的。他們共同收集柴禾、共同做飯,在部落不派任務時,都自行組織去捕獲小動物或者魚。好在沒有人漏過了十分之一上交份額。
“傳統的力量還是強大,人們還是習慣集體開夥。”石路對桑說。他同意了巫的提法,不過也沒有製止族人們這種行為,他們還將依靠部落生活,不會出現新的中心。
陸軍和警衛隊倒是例外,他們按照石路的要求,除了管理者以外,平日大部分時間都得集中住宿和吃飯。就連他們的家屬都是在駐紮地的周邊安排房屋,方便他們照顧。
走完村子一圈後,石路發現在一起開夥的族人裏,起到核心作用的大部分是那些小組長,小隊長。他們分到的房子好得多,條件也不錯,方便做飯,於是各小組就集中到這些人家開夥。現在大概都有一千多人采取了這種方式,以後也許會增多。
讓長老們多加注意變化以後,石路就沒再做出任何的改動。他相信,隻要未來進一步的私有化,就可以漸漸的減少這種狀況。
錫村的問題也擺上了台麵,未來駐守的人如何得到祭祀的權力呢?隻有在錫村也設置一個神廟,派駐一個巫的徒弟,協助那裏的負責人處理那裏的內政。
想好主意以後,石路就召開了長老會議分配任務。巫要選出兩個徒弟,一個是祭祀一個是醫生,陸果要準備那裏的建設問題。神廟的規格需要設計一下。
石路則做了兩麵旗子,一麵小的圖騰旗,一麵是象征自己的族長旗,準備交給錫村使用,這表示華部落在那的效率。陸軍和警衛隊也聯合組成了一個小隊,五十人的兵力駐紮在據點裏,日後會對他們輪換。
為此,石路還改了一些稱呼。錫村的頭人叫做村長,是石路的代表。而巫這個名稱在華部落也隻有巫禾能用,巫不再是職位而是專屬稱呼,巫禾的職位變為大祭司,他的徒弟就是祭司。這樣,一個據點裏就配備神廟、一個負責人加上一小隊武裝,為未來開拓更多據點做準備。
當一切準備好以後,石路把錫村的村長以及祭司都找來,在祭祀了神靈以後把旗子賜予他們。
今後錫村的大小事都由他們代表石路辦理,隻要事後做一個報告,通過了審查就算是最終結論。
武裝小隊也被賦予自己的旗幟,他們將駐守兩個月然後由別的小組輪換,駐守期間要防衛野獸以及不明部族,平日的調動使用則通過村長。
神馬穀由於離著華村很近,暫時就先不設立相應的模式,以節約人手。
等到開春,錫村那裏還會有進一步的開發,因此那裏需要做好提前的準備,隻是天氣太寒冷,隻能先派少數人去駐守,並且事先準備一些材料,供開發的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