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年的發展,華部落終於確定了農業在生產中的地位。今年開始,族人可以正式的擺脫收獲不定的狩獵生活。
今年同樣是一個豐收的年份。按照政務組的統計,每一種作物都收獲巨大。
由於水利設施的完善,水稻今年長勢比去年好很多。五千畝的水田,收獲了九十多萬斤的稻子。這樣的產量,已經能讓部落裏所有的人吃到冬小麥收割。
春小麥的畝產稍微下降些,不過秋天還是收獲了將近九十萬斤。這樣,加上稻子的收獲,差不多是目前人口一年的口糧。
黃豆繼續保持較好的收成。如今炒黃豆甚至成了運輸隊路途中的幹糧,也不知他們為何稀罕這東西。不過運輸隊長就說了,路上餓了吃一把豆子,喝點水就飽了。
“他們愛怎麼吃就怎麼吃吧!今後距離他們遠點兒就是。”石路想,“難道,他們認為噴氣能加快運輸速度?”
加上粟和能充做主食的芋頭等,華部落就算沒有任何狩獵收獲,都能生存下去。去年還不算太穩定,需要獵物的補充,如今就完全可以告別狩獵的日子,安全的種植。
南瓜和葫蘆這兩種僅有的瓜果,如今也到處被種植。就連村內空地上,陸果也沒有放過。今年單是南瓜儲存了一整個倉庫。要不是立即加蓋新的糧倉,都沒地方放這些東西。
如今,在公共食堂裏,幾乎天天都見到南瓜燉肉湯。那些在自己家做飯的族人,也喜歡換回更多的瓜,煮熟曬幹後給孩子當零食。
葫蘆對生長條件不太有要求,產量比南瓜還多。如今軍隊裏每人都能配上一個葫蘆水壺,代替笨重的竹筒。
運輸隊早已經用上這東西。要不是陸果認為這東西做菜不如南瓜,長老了也不能吃,說不定早就讓每個族人都有一個葫蘆瓢。
石路聽了陸果說的情況也點點頭。說實在的這時空的葫蘆個頭不大,裝水的話三口就喝沒。再說也用不著占用更多的耕地,有的用就行。
今年秋天,陸果還繼續開荒,十裏平原上能利用的土地已經開墾了三分之二。除了中間石路要求留著的竹林、樹林和溪水池塘之外,明年能夠墾荒的地帶已經不多。
丘陵地帶也開荒了不少。通往溫泉的路上,已經開墾出來幾千畝,主要種植了些粟、豆、水果和苧麻等。這就讓華村西麵和南麵七八裏內,都變成了田園。
除華村外,另外兩個村今年是首次種植。錫村的小麥畝產比華村的稍高,今年秋天他們收獲了五萬多斤的春麥。這樣,華村就不用頻繁運糧過去,給他們個石磨就成。
但如果增加錫村的人數,就得恢複過去一切從華村運去的老方法。陸果讓林草仔細查看錫村的周圍,十裏內適合開墾的地兒,春天已經開荒了一半。
林草補充陸果的話說,那裏周邊大部分是山地,樹多的地方陡峭,樹少的地方石頭多。隻有山間的平緩地帶才能利用。
“暫時先放著再說,先把方便開墾的地兒利用起來就行。”石路說道。
南梅村麥的產量不及錫村,粟卻超過了他們。不過南梅村由於能開墾的地不多,加上河穀地帶積水嚴重,要增長的話還需做更多的改進。
陸果認為不妨在南梅村種水稻看看,不過石路有些擔心氣候的問題。很明顯從華穀到錫村,海拔越來越高,形成一個立體氣候。
華穀能種水稻,南梅村不一定行。不過他也不是一概否決,這事兒就讓陸果安排,試種一年後看看情況。
今年的冬小麥也種了不少。由於粟米地,稻田等都空閑下來,所以這些地也被種上冬小麥。原有的田地加上新開墾的荒地,陸果一共種了接近兩萬五千畝的冬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