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部落擴張,守衛的力量已經不夠了。石路從溫泉回到華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擴充武力。比起過去,現在守衛的地方多了,他不得不采取新的製度,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是完善民兵體製。石路在每個村子都建立了一個訓練營,由守衛那裏的警衛隊負責訓練常駐的族人。由於有些據點相對安全,他隻派兩三個士兵在那充當教官,這樣就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
其次是警衛隊的擴充。由於要負責的事務增多,原先簡單的編製已經不夠,所以他增加了新的編製。等擴充完成後,警衛隊將接近千人,其中有一半是脫產的。
管理俘虜、看押違規族人、守衛保密地方的隊伍被獨立了出來,不再參加警衛隊的輪調。石路又從中抽出一小隊人,作為救災或者滅火的隊伍。
騎兵由於馬匹的不足,隻能維持原樣。不過石路擴大了步兵的規模,變成一千人。和已經在穀口和關山建立了新的訓練營,新兵訓練過後就會被派駐到各處。
警衛隊和陸軍擴充後,編製人數都相對統一。石路把排當做基礎編製,各個據點的守衛力量輪換時,就按照排的順序安排任務。警衛隊的一個小隊,等同於陸軍的排。
為了方便調度,石路完善了指揮係統。華村設立了總指揮部,統一指揮陸軍、警衛隊和民兵。石路在村裏的時候由他實際指揮管理,他外出時由長老會議共同負責。
由於警衛隊更多的事務是處理部落內部事務,石路把其指揮權交給政務組,實際由陸果和葉管理。隻有在受到外來入侵時,指揮權才歸陸軍。
和繼續作為陸軍的總指揮,陸蔥、華楓和牛箭的職務也沒變,隻不過指揮的人變多了。
百裏村、牧馬場和北華部落分設了三個指揮部,指揮人員由和以及三個兵種指揮決定並上報石路批準。
為了在遇到危險時能夠方便指揮,遇到入侵時,這三個指揮官要負責指揮區域內的所有防禦力量。
新的編製完成後,和就帶著隊伍開始新的訓練。石路要求他在華部落的地盤內進行熟悉地形的行軍訓練,而不是固定在一個點。
由於族人的增多,內部衝突也變得更多。單靠以前的手段已經無法有效管理了,石路為此在政務組中設立了治安隊。
治安隊類似於警察部門,負責處理糾紛,製止鬥毆,協助審案。在部落裏,隻有他們能夠對族人采取強製措施,懲罰違規的人。
這個新設立的隊人數並不多,所有的人都稱為治安官。華村安排了十個治安官,其他每個村隻安排一個。當他們需要人手時,就抽調管轄範圍內的警衛隊。
石路本來想把這些職能都交給警衛隊,不過警衛隊的事情已經很多,而且隻是部分脫產,因此隻能分開設立。在適當的時候,他考慮從警衛隊中抽出一部分,完善警察係統。
這些暴力機構改編後,石路發現政務係統還是過於簡單,有些混亂。一旦碰上據點被入入侵,政務和武裝的聯合指揮容易出問題,所以他決定改善一下。
玉河高原上,華部落的地盤統稱為玉村,鹿村變成玉村的下屬村子。百裏村作為三岔河一帶的中心,未來附近的村子都是其下屬據點。南梅河村變成錫村的下轄村落,南梅河中上遊的指揮中心就變成錫村。
石路這麼安排,是打算在未來把這些中心村子建成小城,方便防禦和管理。同時,也減少華村的管理壓力。
中心村的管理模式也有了變化,除了原有的村長、駐地武裝指揮官和祭司,治安官也列入管理會議,並改名為村長會議。
神馬穀和煤村,未來不會有下轄的村子,不過級別和中心村一樣,直屬於華村。北華部落和牧馬場比較特殊,都設總督,級別比中心村高一級。總督的權力也比中心村的村子大,暫時不設管理會議。
完成了各個據點的區域管理變更後,部落的管理係統也明確了。石路把管理人員分成幾個層次。
最高的就是族長,接下來就是長老會議和神廟,這樣,神廟的地位就提升了一些,增強了權威性。
政務組被改成政務部,陸果由族長成為部長。政務部下轄的就是各個具體的組,組下麵被稱為隊。
神廟下轄醫療組和祭祀組,同時也管理各個據點的小神廟。為了讓宗教更加完善,石路把華村的神廟稱為華廟,作為祭司的最高管理機構。
在管理人員的級別上,總督的級別相當於組長,比長老低一級。中心村的村長,相當於隊長,比組長低一級。
這並不是理想的管理模式,石路打算等私有製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再做新的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