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是周璿繼《馬路天使》之後另一部頗有藝術特色的影片。抗戰勝利後,重慶的一批電影藝術家諸如秦怡、白楊、舒繡文等人紛紛返回上海,各電影公司一度爭相聘請,以為號召。可是,要上海的觀眾重新接受她們,卻需要一個過程。《憶江南》是周璿的老東家柳中浩重返電影業後製作的第四部影片。這一次,柳中浩的“國泰影業”絕不大意,他親自說服周璿從香港回到上海來主演這部影片。所以,按照柳中浩周璿從前習慣了的合作模式,《憶江南》一片也可以說是為周璿量身打造的。柳中浩請來的特邀編劇田漢說:“當柳中浩搞國泰電影公司的時候,應衛雲、吳天、周伯勳等兄都參加了。被稱為‘金嗓子’的周璿新從香港回來,也被聘為"當家"演員,因而我被約替他們寫一個以周璿為主角的劇本《憶江南》。”另外,還有於伶、洪深二人也參與了劇本的修改工作。電影的插曲,則請來了百代公司的王牌作曲家黎錦光親自操刀。
電影《憶江南》的情節設計並不複雜。說是抗戰時期,作家劉毅甫、詩人黎稚雲到杭州宣傳抗日時,認識了善唱的茶娘謝黛娥。黎稚雲對謝黛娥一見鍾情。“八·一三”戰事爆發後,劉毅甫、黎稚雲便攜帶謝黛娥一起來到上海興辦抗日報紙。劉毅甫因此遭到敵偽特務的暗殺。黎稚雲驚慌之下,丟下謝黛娥獨自逃到了香港避難。在香港,黎稚雲結識了黃玫瑰小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黎稚雲在防空洞裏再遇黃玫瑰,卻在無意中錯拿了黃玫瑰寡母的小箱,箱內有大量錢財。黎稚雲私吞後,向黃玫瑰求婚。不久,日軍進占香港。黎稚雲與黃玫瑰母女一起雇船出逃,半途被日寇發現,黃母溺水身亡。黎稚雲被日軍收買,出賣了戰友憲民,這才安然無事。於是,黎稚雲與黃玫瑰一起回到了上海同居。此時,謝黛娥以為黎稚雲已死,便回到杭州生下一男孩名阿杭。但是,死裏逃生的憲民卻回杭州把黎稚雲的無恥告訴了謝黛娥。謝黛娥立即趕往上海找黃玫瑰,兩人從黃母遺像上發現她們竟是一對同胞姊妹,真是又氣又恨。兩姐妹當眾揭穿了黎稚雲的醜惡嘴臉,便跟他決裂了。
這場電影,對於一號女主角周璿而言,麵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周璿一人分飾謝黛娥、黃玫瑰兩個角色,她必須比以往拍攝任何一部影片都要更加努力地去揣摩劇本的設計。對著鏡子對比姐妹倆的不同麵部表情、肢體動作,以此把善良質樸的農村姑娘和嬌慣潑辣的香港小姐區別開來,顯示出高超的表演才能與技巧。
影片中的男一號黎稚雲,應雲衛大膽啟用了一個叫馮喆的新人。周璿對於馮喆的表演讚賞有加。後來,馮喆成了新中國電影屏幕上最英俊、最瀟灑的男電影演員之一,曾在為廣大觀眾所熟知的《南征北戰》、《金沙江畔》、《羊城暗哨》、《鐵道遊擊隊》等紅色經典影片中有出色的表演,隻可惜後來橫死於“文革”期間。
“國泰”的《憶江南》在拍攝時,昆侖影業的一部巨片《一江春水向東流》也在緊張地錄製中。這兩部影片在表現戰爭年代某些知識分子的墮落性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一江春水向東流》在表現張忠良的墮落時,導演更著力於大社會環境的渲染,《憶江南》的黎稚雲,則致力於挖掘其本身的人格缺陷。
1947年下半年,在上海灘上,同時上映了《憶江南》、《鬆花江上》與《一江春水向東流》三部抗戰影片,三部影片均獲得了轟動的效果。影評界將這種難得的電影盛況讚譽為“三江好”。
不過,從電影的張力,以及電影審美的雋永性角度來評價,我最喜歡的還是周璿與天才導演黃佐臨於1947年間為“文華影業”製作的影片《夜店》。
今天的我們,提到吳性栽,提到“文華影業”,第一反應應該是一家“文藝片”的影業公司吧?可是,這一美譽的獲得,卻必須歸功於弧桑、黃佐臨、費穆三大才子型導演的努力。其中,黃佐臨無疑是三人中最具個性的一個。
黃佐臨,出生於一個富裕的買辦家庭,年輕時擔任過英國火油公司的在華高級顧問,胡適之曾推薦給他一個國民政府國際宣傳處處長的肥缺。可是,黃佐臨卻對於電影與戲劇產生了一種狂熱的戀愛,此後就心甘情願地做了電影的奴隸。
《夜店》這個片子的故事原型,源自於蘇聯作家高爾基所創作的《在底層》。起先,是上海的淪陷時期,柯靈曾經將其本土化為一個中國式的話劇。黃佐臨在遇上這個本子之後,興奮到臉泛紅潮,便央求著柯靈將其再改編為一個電影劇本。基本情節是這樣設計的:“聞家店”是上海的一個下等客店,彙集著這個繁華都市的最低級的人群。這其中,有倚靠妻子賣淫活下來的大少爺金不換;也有終日勞作不休、卻因病妻拖累永遠無法還清債務的賴皮匠;還有喜歡管閑事的江湖郎中全老頭;固執憨厚的巡捕石敢當;以及窮得叮當響卻整天樂嗬嗬的報販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