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又召集了一批鐵匠,在晉陽城西南部的大陵一帶建造一座小城,開始研究煉鋼,因為大陵一帶有一處露天鐵礦,也是漢朝最關鍵的官鐵出處。
相對造紙,煉鋼和製造機器王淵更加內行,機械專業畢業並且有多年基層機械行業從業經驗的王淵,這就是自己老本行,高爐煉鋼搞不出來,豎爐煉鋼卻容易解決。
當然,很多工藝是目前無法達到的,提高爐溫,並且用吹入空氣的方法達到加速熔渣氧化,提純鋼鐵質量是可以實現的,經過與當代煉鋼技術結合,王淵發明了腳踏式鼓風機,結合豎爐煉鋼,大大的改良了鋼鐵的煉製,經過王淵的改良,練出了的鐵已經快趕上镔鐵的質量了。
有了大量優良鋼鐵,王淵又投入到發明中去了,有些東西王淵現在不想搞出來,因為不到時機。也正是因為害怕技術提前泄露,王淵才建了這兩座城,安排士兵負責守護。
一段時間後,水力碎漿機、翻鬥犁、還有兩種秘密武器馬刀、連弩。
草原騎兵之所以裝備彎刀,不是沒有道理,騎兵作戰以高速衝刺為主,大刀、劍、長槍等武器要麼不利於衝刺、劈砍,要麼衝刺後不能及時拔出。這也是彎刀更加適合騎兵的原因。
馬刀屬於厚背薄刃刀,刀身比較沉重,這樣既能增大砍劈的力度,也能刺殺破防,加上馬刀線條流暢,刀柄略向刀刃方向彎曲,這樣帶弧度的刀柄更利於騎手掌控,不易脫手。
最初的馬刀是蒙古人根據唐刀改良而來。刀刃略像後來的日本武士刀,加上碗型的護手以及環型刀柄,即可阻擋鮮血流向刀柄造成打滑,也能有效防止騎士戰刀脫手,是後世騎兵最主要的武器,王淵打算提前製造出來。
有了這種馬刀以後,可大大提高騎兵的戰力,窄長的刀刃既可以刺,又可以利用馬匹的力量和速度削割。
連弩並不是能夠連發的弩,而是能夠快速裝箭的弩,其實核心技術是利用杠杆原理,減少開弩時的張力,拉開弩弓。再在弩上安裝一個匣子,快速供箭。
但弩的造價非常昂貴,尤其弩弓、箭杆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弩弓不用說,箭能射多遠,全看弩弓的張力,王淵使用多層竹片、木片膠質,研發出了複合弓,這要比當時大黃弩精良很多,複合弓既有竹片的彈力,又有木片的柔韌性,張力會大大提高。但製作複雜,所以需要盡早研發出來。
而箭杆要求同樣苛刻,弩箭無後羽,所以要求箭杆結實而且要直,再加上大量就有點難度了,同樣需要時間準備。
而這個時代的犁構造很簡單,就是在削尖的木頭上裝一個鐵頭,屬於強行破開土地進行耕種的手段,而翻鬥犁如同斜三角插入土壤,引導土壤向一個方向翻滾,加上翻鬥犁輕巧,這會讓耕作的效率提高最少五倍,也就是同樣的土地,現在五天能犁完的,翻鬥犁一天就能搞定。
這項技術王淵沒打算私藏,王淵的目的不僅僅的這並州一地,也不忍心在接下來的諸侯混戰中餓死大漢大半的人口。
紙王淵也沒打算私藏,但造紙術王淵私藏了下來,王淵讓父親王魁負責監督造紙,等數量足夠後,開始向全國各地販賣,給王淵私人府庫增加收入。
搞定這些以後,王淵又研製出了方桌和椅子和活字印刷術。
椅子簡單,活字印刷術也不難,和雕刻印章一個道理,用陶土製造模子,曬到半幹的時候刻字,然後燒製後即可組裝印刷,為此王淵還專門打造了印刷城,讓閑置在家的王懋負責,書籍王淵同樣不想珍藏,並州自足後,該賺錢就賺錢。
另外,王淵還親自指揮軍屯製造了大量的土木結構的營房,同時在夏糧收割後,在邊軍駐紮的北線也動工建造,解決了軍隊以及匈奴人過冬的問題。
於此同時,這種土木結構的房屋很快的在並州傳了開來,要不了多久,相信整個大漢民族都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