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掖庭生涯(2 / 3)

有時候,老學士會用尖細而沙啞的聲音向她們講述武後的事跡。對於武後的所作所為,他是少有的理解者之一。在鉤心鬥角的政治旋渦中,要想好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狠下心來,才能站穩腳跟。他知道,武媚若不殺人,這個柔弱的女子便會被人殺死。

幾曾何時,在武媚還沒有成為武後時,他也曾做過她的老師。榮登後位的武後並沒有忘記昔日的恩師,偶爾,她還會前去探望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教誨著一批又一批宮人。他常常向宮人們講述武後的好,稱讚她的才學與男兒般的恢弘氣度。

婉兒關於武後的印象一直都是邪惡的,令人厭憎的。她始終牢牢地記著自己家族的血海深仇,記著自己祖父與父親的慘死,更是記著母親每天所有忍受的疲勞與磨難。她把這一切都歸罪於那個心如蛇蠍的皇後,是她毀了她的家,毀了她應有的幸福,也毀了她的人生。

因此每每聽到老學究稱讚皇後的美德,婉兒便會滿心疑惑,這個害死了那麼多人的妖婦,怎麼會有如此仁善的一麵呢?她從未見過皇後,然而老學士日複一日的教誨,卻在她心底漸漸升騰起了武後的形象。那形象時而高尚,時而邪惡,一種離奇的矛盾漸漸浸入婉兒心中。那種高尚偉岸的形象,一點點剝蝕著原來的邪惡與毒辣。

幼小的她還不懂得何為權謀,何為利益,更不會料到多年後的武後會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而她,卻成了女皇的左膀右臂,權衡天下。世事總是變幻莫測,縱然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又有誰能預料自己的命運呢?千山萬水間,隻要還沒有經曆,我們就永遠不會知曉命運之線牽向哪裏。是超脫的天堂,抑或人間的煉獄,我們總要走一遭,才不負這生命的重托。

隨著年齡的增長,婉兒對武後的態度漸漸發生的轉變。當她漸漸知曉人事,武後母儀天下的形象也漸漸根植到了她的心裏。有時候婉兒甚至會莫名地崇拜她,曾經憎恨與厭惡的情愫在潛移默化中有了微妙的變化,唯一沒有變的,是那顆複仇的心。小小的婉兒在心中暗暗地欽佩著皇後,欽佩著這個改變了她一生命運的女人。她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皇後當成了一種榜樣,那種光輝的形象在一天天長大,讓婉兒想控製卻總是欲罷不能。

終於在一個寧靜的夜裏,小婉兒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母親鄭氏。她用一種懷疑的口吻問母親,那個皇後真的那麼可怕嗎?可是內文學館的先生說她很好啊!

鄭氏被女兒的轉變嚇了一跳,但是看著女兒天真無邪的雙眸,所有的仇恨似乎也在那一瞬間土崩瓦解了。

於是她微笑著告訴女兒,是的,皇後也沒有那麼可怕。她很漂亮,而且很有才華。

婉兒心滿意足地安靜睡去,鄭氏看女兒安詳的睡容,忽然覺得這樣寧靜的日子也是那麼幸福,那麼充實。當她終於決定放下仇恨的時候,忽然覺得自己的心一下子變得那麼輕。那些淋血的仇恨,那些刻骨的傷痛,她終於可以使釋然了。隻要有女兒在,她就什麼都不在乎了。

一年年,淡淡的胭脂氤氳了四季輪轉。亙古的風吹響屋簷下殘破的風鈴,乖巧的婉兒在學海書山中迎向她的豆蔻年華。

3.天後建言十二事

長安城裏日複一日的熙來攘往,繁華不息。四季的雨飛雪飛醉了離落人生路,讓歲月的轉輪在光陰的指縫中悄然旋轉,永遠不知疲倦。

街頭的叫賣聲,巷口的犬吠聲,一樽烈酒掩了飛塵黃土,沉澱在曆史裏的故事被絹帕青竹定格為永恒,泥漿飛濺時,激起層層欷歔的漣漪。

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鄭氏洗完最後一件衣服時,卻意外地發現婉兒將小小的腦袋從門框後伸出來,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緊緊地盯著她。當婉兒注意到母親發現了自己後,又連忙驚慌失措地縮進門裏麵去了。

月光下,一對晶瑩的淚珠在那一瞬間倏然落地,輕輕地落在塵埃裏,卻重重地砸在了鄭氏的心坎上。

她早就發現,本該天真爛漫的女兒自從進了內文學館,隨著年齡的增長漸知人事後變得沉默了許多。她甚至看不到婉兒哭泣,也很少看到她孩童該有的天真笑容。家庭的變故,牽連了那麼多無辜的人,她為自己難過,更為愛女痛心。

在無限感慨與憂慮中,鄭氏轉身回房。床上,小小的婉兒呼吸均勻,貌似已經熟睡。她默默地坐到婉兒旁邊,為她掖好被角。

淡淡的月光下,她分明看到婉兒眼角的淚漬仍在,那清淺晶瑩的一筆,在她的心上卻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痕。

婉兒終於忍不住,翻身坐起來撲進母親的懷裏嚶嚶地哭起來。她不敢大聲哭,害怕吵到其他人。鄭氏心疼地攬著她,用長滿了老繭的手為女兒揩淨淚水,用溫軟的聲音安慰道,婉兒乖,不哭。

小婉兒抽泣著將自己心中的誌願告訴母親,我一定要親手殺了武媚,為祖父、父親和那些冤死的人們報仇。

日積月累的勞碌,已經讓鄭氏漸漸淡忘了當年的仇恨。她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縱然餘生都在這黯淡的掖庭中度過,她也不在乎了。那些平淡的日子,雖然忙碌著,卻遠離了塵世的是是非非,未嚐不是一件幸事。隻要和女兒在一起,她就不在乎什麼勞苦與艱辛了。

在聽到女兒發狠的誓言後,她慌忙掩住婉兒的嘴,讓她噤聲。

我們隻要好好活著,就足夠了。鄭氏淡淡地說。

好好地活著。小婉兒反複咀嚼著這句話。隻是年幼的她還不能理解這句話裏深沉的含義,直到許多年以後經曆了無數的是是非非與紛紛擾擾後,甚至在鬼門關前走過一圈以後,她才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也才意識到了這個卑微的願望是多麼難以實現。

那一夜的月光,仿佛因了婉兒淚水的洗滌而特別明亮。細弱的風從樹枝間悄悄穿過,梳理著貓頭鷹的羽毛。大明宮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有一撮瘦小的蒲公英搖搖欲飛。

婉兒6歲那年,也就是鹹亨元年(公元670年),關中地區連續遭遇了旱、霜、蟲災,許多村民顆粒無收,在饑荒中被活活餓死。逃災的難民流離失所,許多可憐的孩子自愛那一年成了孤兒。

婉兒雖在深宮,卻也漸漸聽說了關中的災情。小小的她為那些可憐人深感同情,她多麼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緩解民間的疾苦,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

武後雖然擅施手腕,甚至為了登上後位不惜大開殺戒,但那些也隻是形勢所迫而已。每一個優秀的統治者,都需要擁有一顆果敢的心,既要為自己的前途開路,又要心懷百姓黎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百姓的饑荒問題不解決,就很容易引發政治戰爭。唐太宗李世民給了武後深刻的影響,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是她心中永遠的榜樣與向往。李世民的許多撫民、惠民政策,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武後了解到關中地區的災情後,立即向唐高宗李治建議對災民實行撫恤政策,並準許民戶領養年十五以下不能存活者,也可以讓他們幹活,但不得為奴婢。對於一般難民,則準許他們去他州“逐食”,也就是去其他地方謀生,並轉運江南租米來賑濟難民。李治也正在為關中災情發愁,在聽到皇後的建議後立即大加讚成,並著手實施。

這樣一來,那些流離失所的窮孩子就有了活路,也為一些貧苦家庭減輕了負擔。政策實施後,關中災情終於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當婉兒從老學士那裏聽到這個消息後,她第一次對武後產生了真切的好感。她曾經聽老師讚歎過武後的才華,也曾經有過一些莫名的敬仰,但那時她對武後的態度依然是反感與厭憎,甚至時刻想著要手刃仇人。在她得知武後協助皇帝緩解了關中災情後,她忽然覺得皇後母儀天下的形象是那樣光輝絢爛,璀璨逼人。

曆史的光暈掠過大明宮裏參差的樹影,鶯聲燕語中又是四度春秋。

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關中的災荒早已融進曆史的雲煙,隻是饑荒歲月裏留下的痕跡依然吐露著曾經的痛楚。雖然在四年前,皇帝在詔令中明確規定被收養的孩子不準為奴,但那些可憐的孩子終究不免寄人籬下的酸楚。

武後再次向皇帝建議,把當年由各家收養的難童放歸原籍,並為孩子們提供足夠的衣食。

皇帝畢竟是男人,一向粗枝大葉,對於一些細節問題總沒有女人想得那麼周密細致。在聽到武後的建議後,李治欣然接受,並立即實施。

思鄉良久的孩子們,終於得以返鄉,擺脫了寄人籬下的淒楚。四年的離家生活,也讓他們成熟起來,年輕的臂膀足以擔當家庭的重任。

當十歲的婉兒聽說這件事後,她再次對武後產生了莫名的好感。這個傳說中心狠手辣的毒婦,似乎也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可怕。

這一年,武後進號“天後”,並向皇帝提出了十二條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

二、給複三輔地;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

五、省功費力役;

六、廣言路;

七、杜讒口;

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

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帝皆下詔略施行之。

武後並沒有局限在朝廷瑣事中,而是從國家大政著手,在“建言十二事”中涵蓋了國家各方麵事務的大政方針。她為下層官員著想,也使社會較低階級人民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並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既為自己日後的登基大業做下了鋪墊,也為幾千年來生活在男權陰影中的婦女緩解了禁錮自由的枷鎖。

儒學向來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工具,但此時的武後卻更傾向於老子的道家學說。一麵,老子本是李姓,推崇老子的道家學說也是尊崇李家老祖宗,表明自己一心為李唐的江山社稷著想,並無篡逆之心。另一麵,她也希望能將道家思想作為自己獨特的統治工具,以道家思維刷新儒學深入人心的社會狀態,為以後的女皇事業打通門路。

武後的“建言十二事”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皇宮內外,一片對皇後的讚歎之聲。

內文學館的陽光斜斜地撲在一摞摞陳舊的書籍裏,細小的塵埃中冗雜著一段簡單的流年。老學士用蒼老而興奮的聲音和宮人們讚揚著皇後的明仁,將“建言十二事”一一講述給大家聽。

小小的婉兒終於在耳濡目染中消去了一部分對武後的憎惡與痛恨,她甚至想見一見,這位傳說中的皇後究竟是什麼樣子?

武後是聰明女子。她煞費苦心地為自己的事業經營著,謀劃著。郭沫若曾經對她的政績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她的才華,是唐代傑出女子的代表,更是大唐諸多紅顏的榜樣。少年時代的婉兒對武後產生了一種頂禮膜拜的心理,她在不知不覺中將武後當成了自己極力模仿的榜樣,為皇後清正的政治而折服。也正是這個原因,她最終放棄了報仇的念頭,終於成了大唐的紅顏宰輔。

年華在時光的枝頭攢動,流逝的風聲裏漸漸消融著曾經幼稚的夢。那些自以為是的小夢想,在現實的波濤裏一點點溶蝕,剝落,隻留下一個若有若無的光影。

4.毒心殺子排異己

星辰寥落,無聲的年輪裏岑寂著曆史的暮鼓晨鍾。多少年華轉瞬成風,在歌舞升平中沉澱一彎新月,縱使白璧微瑕,瀲灩的記憶裏依然是亙古未變的晴好。

成長中的婉兒愈發清麗娉婷,嫋嫋動人。

十一歲的她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粉嫩欲滴的臉頰上嵌著一雙晶瑩烏黑的大眼睛,長而卷翹的睫毛忽閃忽閃的,任誰見了這麼可愛的女孩兒都要憐愛不止。

十一年來,她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肥肥大大的宮服像水桶一樣罩在她的身上。母親用一雙靈巧的手為她改裝了許多,這已經讓小小的她非常滿意開心了。

這一年的春天,她聽老學士說武後舉行了大型的“勸農桑”活動,並親自率領命婦“祭先蠶”,打理桑樹。

雖然這在以前是慣例,但是今年的規模卻出奇的大,由每年的小範圍的儀式變為在邙山之南的大規模公開儀式。這件事大大地激發了民間的農業生產的熱情,有效地促進了國家農業的發展。

許多人為了一睹國母真容,不惜千裏趕到邙山,站在遠遠地方眺望武後的身影。雖然不能近觀,但僅僅是那遠遠地一視,已經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了。

婉兒無法想象,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後如何能走進田野間,去做那些民間農婦做的事。她忽然擔心,如果有一天自己的複仇計劃成功了,百姓黎民會不會少了一位真正母儀天下的好皇後?

她是與她不共戴天的仇人,卻用自己的行動在無意間將她仇恨的心靈感動。

武後是真正了解民間疾苦的人。雖然她的家境殷實,但在十二歲父親去世後就與母親受盡了族兄的虐待。她看到過沿街乞討的人,看到過破衣爛衫的窮苦百姓,也看到過酷吏如何壓榨人民。正是因為她曾經處在社會的底層,登上後位的她更加懂得如何撫恤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

許多時候,許多事情,我們隻有親身經曆過,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苦辣酸甜。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皇者,還是統領一方百姓的地方官員,都隻有親身感受到百姓的生活狀態,才能做到真正的親民、愛民。傳承千年的孔孟之道,被統治者奉為治國安邦要領的“仁者,愛人”之說,每一屆統治者都能熟稔於心,然而真正領會了其中真諦,真正用事實去驗證了的,又有幾人呢?縱然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漢武,縱然是各領風騷的唐宗宋祖,也並非達到了完美與極致。

十一歲的婉兒知書達理,生活的苦難讓她過早地擁有了成年人般的成熟與睿智。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對這位相差近二十歲的小妹妹也是照顧有加,她們喜歡婉兒的乖巧懂事,也時常會講自己的心裏話講給她聽。因為小婉兒天真可愛,心無城府,純純的大眼睛裏總是寫滿了善良與同情,讓兩位高貴的公主有一種莫名的溫暖與感動。

那時的義陽與宣城已經將近三十歲,在那個年代裏,女孩子一般十幾歲就許配了人家,像義陽和宣城這麼大年紀還沒有嫁人的老姑娘是非常少見的。她們無辜地背負著武後對母親蕭淑妃的恨,本應美好的人生跌入了萬丈深淵。

武後有四個兒子:李弘、李賢、李顯、李旦,一個與母親有著相似美貌的女兒太平公主。緊隨武後被立為皇後,她的長子李弘也被立為太子。

封建社會裏的嫡長子繼承製始終是曆代君王所奉行的規製,雖然總有人會想方設法去打破它,但是在實行的時候還是會按部就班地進行。李弘的性格與母親截然不同,他不會像母親那樣為了自己的前途不擇手段,更不會使用陰狠毒辣的手段。他純真善良,見不得別人受苦受難,就連在讀史書時讀到曆史中的人物怎樣被殘忍地迫害,他都會感到痛心而不忍再讀下去。

在王皇後與蕭淑妃被皇帝下詔處死時,他還曾向父皇求過情。那時武後還向皇帝誇讚他的仁善,但是心裏卻不太舒服。雖然王皇後與蕭淑妃因自己而死,但畢竟詔書是皇帝下的,兒子的求情也隻能是針對皇帝李治。雖然兩人沒有因為李弘的求情而免死,但武後已經預感到兒子李弘很有可能會阻止自己日後的女皇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