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猶記驚鴻照影來(2)(3 / 3)

丁玲是坦誠的。她從不在眾人麵前隱藏自己的想法,也從不出於畏懼而失去說出實話的勇氣。不論是誰,她都坦坦蕩蕩,一無所欺。縱使是在那段她以為的,最幽暗的歲月裏,她也沒有些許背叛她的心的言語。而關於她的筆墨,她的作品,她也曾在無數次公開或私密的場合裏說,我還有一點雄心,我還想寫一本好書,請你們也給我以鞭策。她也曾翻著那些中外名家們留下來的作品,感歎人世匆匆而過,她是幸運的,能夠留下那麼多作品,而在那些遙遠的時光裏,有太多不幸的人,以心血凝結成的筆墨,消散在落花春去的流年裏。

這樣深重的打擊,她應該不是沒有想過放棄。誰都是血肉鑄成的凡人,也會痛也會累,也會流淚也會疲倦,也厭倦了無休止的紛爭和暗湧,也會渴望一卷離騷一卷經的平淡生活。任何一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無需滿城繁華,也不需千古留名,隻要能夠無波無瀾地走過人生的每個瞬間,如此,便足以告慰他們。然而孩子們,在年輕的時候,總是不理解他們的一片好心,渴望漂泊,渴望闖蕩,渴望在浩大的天地裏,走出一段與眾不同的旅程。總是誤以為,他們是想將自己的小小心願,加諸在自己身上。而自己,也總是違背他們的意願,聽從內心的指揮,像蒲公英隨風而去一般,毫不眷戀地告別了平靜的小城,與日後在睡夢中反複出現的故鄉。

隻是年華漸老,風華正茂的年紀飄然而去,剩下的是一副疲敝的身軀,與一個滄桑的靈魂,才會想起父母當初的期望。原來,無花無酒鋤作田的生活,亦是一種圓滿的人生。總是要經曆過風雨才能成長,總是要跌跌撞撞後的受傷才能學會腳踏實地的前行,總是要在失去過後才知道可貴。不論親人朋友們,怎麼提示勸說,總是要自己磕得鮮血淋漓,才知道後退。

可是,現在的她,可還有退路,可還有挽回?她已不敢給自己希望,害怕明日太陽升起時,自己會更加失望。傷害要有多深,才能將一個人逼到懷疑自己往昔人生的地步,而這樣一個連自己都有過否定的人,要怎樣才能重新站起來,做回原來的自己?

我所佩服丁玲的地方就在這裏。世間有許多形形色色的女子,花紅柳綠,紅顏綠鬢,有的如同天上明月一樣皎潔美麗,有的像是山間流泉一樣清澈純淨,有的卻是一場江南的煙雨,溫柔嬌憨,如若一首流動的小詩。每位女子,都有值得我們佩服的地方,或是慈柔,或是輕盈,或是清靜,或是剛烈,或是婉約或是豪爽。我也愛過許多女子,剪斷流水寄歸雁的李清照,英姿颯爽猶酣戰的梁紅玉,孤寂了一生漂泊了一生,心裏依稀還盼著永團圓的張愛玲。可唯獨隻有丁玲,值得我用一生,來敬仰她。

如我這般的人,應該也還有許多。因此,她紛紛擾擾的數十年,才未曾被世人遺忘。月到山中自清明,有些真相,到時候便水落石出,而後世的我們,也能從那些文字的蛛絲馬跡裏,一窺事實的真相,真情的流光。最開始出現的是文研所的一位學員所寫的信,盡管他寫信的目的,並不是為丁玲分辯什麼,隻是為了擺脫自己“丁,陳反黨集團”的嫌疑,然而在這封長達五六頁的長信中,也可以看出那位蒙受了不白冤屈的女子,的確是清白的。

那位學員,同丁玲並沒有深交,卻也不曾說那些傷害她的話,反而或多或上地證明了她的清白。或許,就是這件事情,令丁玲重新燃起了信心。世間到底還是有正直的人的,縱使那些老友,礙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夠站出來,為她說話,可也未曾落井下石。世間上的感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而在黑暗中過了太久的丁玲,終於嚐到了一絲人情的暖意,終於覺得這蒼涼的人世,到底還有善良的人,即使不曾幫過誰,也從不害過誰。

起初,那隻是不經意的一瞥,後來,卻成為了支撐自己堅持的信念。或許,這隻是碌碌紅塵裏,最不起眼的一個巧合。或許,真是上蒼偶爾轉身,合眼間瞬間起意的憐憫,隻是為了予以誰一個走出幽暗的台階。有勇氣的人,能夠重新站起來,堅持不懈,最終華麗轉身。而自暴自棄的人們,將會任由這些機會,從指縫匆匆掠過,卻不懂得握緊手心。幸好,丁玲是前者,而不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