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優美是作家寫真的一大優長。欣賞《女作家影記》,實際上也是在欣賞一篇篇美文。恰如主編鐵凝在總序中所言:“是照片引我們注視起寫作之外我們的生活,亦使我們每個人對這本影記的寫作比對其他時刻的寫作投入了更多的興趣和情感。”正是由於帶著濃濃的真情實感,我們才看到了一些來自心靈深處不可多得的散文。宗璞為自己的影記編了輯,並題了“夢之痕”“親之賜”“師與友”“景和故事”等很貼切的名字。舒婷自己既是詩人,又是散文名家,她的影記中留下一些動人的詩篇。而方方更以其平實深刻的文風打動我們,她寫到:“安寧是一個人最好的感覺。我們這樣的家庭,和其他別的家一樣,有非常和睦的時候,也有大聲爭吵的日子,然後在和好如初的氣氛裏,再把吵架的事自我調侃相互嘲笑一番,日子就這麼過著,既不浪漫,也不刻板……一切都以正常的速度向日子深度進展。”
無疑,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4.危機來自何處——讀《蘇聯的最後一年》
“五一”長假讀了一本《蘇聯的最後一年》,也算是一種收獲吧!因為這本書在我的案頭已躺了一個多月了。總想讀,卻又總抽不出整塊的時間。我知道,斷斷續續地讀這樣的書是很難理出頭緒的,不過,當初在北京三聯書店買這本書的衝動和疑問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漠和褪色。問號,一連串的問號還時時在我的腦海回旋:一個建立了近七十年的聯盟國家為什麼頃刻間瓦解?一個有著兩千萬黨員、執政近七十年的大黨為什麼瞬間潰散?一個被黨的前輩推上政治舞台,號稱有“新思維”的領導人為什麼會黯然下台?
好了,作為著名學者的前蘇共中央委員的麥德維傑夫,試圖用《蘇聯的最後一年》這本書為我們解答這些疑問。
我還清楚地記得,1989年的春天,蘇共中央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到我國訪問,作為當時國際政壇的風雲人物,作為共產主義運動“新思維”的倡導者,戈爾巴喬夫是氣宇軒昂的。而當時的中國正麵臨改革開放以來一場嚴重的風波。不知道當時戈爾巴喬夫是不是預感到自己將麵臨的危機,更嚴重的危機!
所有危機的根源都是經濟危機。蘇聯經濟的嚴重下滑是危機的真正起點。作者告訴我們,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最明顯例證就是越來越糟的經濟形勢,這已經不是什麼低迷增長和滯脹問題,而是經濟混亂和嚴重下降。當時蘇聯國內幾乎所有地方都對肉、糖、油、米,甚至牛奶都實行憑票限額供應體製。肉類罐頭、香腸、便宜的糖果和葵花油,在商店裏早已脫銷,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等連續幾年下降,財政赤字大幅攀升,外彙和黃金儲備都連年劇跌。蘇聯1985年的黃金儲備在1500—1800噸之間,而且每年還有300—500噸的黃金產量,但是到了1990年底,蘇聯黃金儲備卻僅剩500噸;蘇聯在1985年初的外彙儲備在120億美元左右,可到了1990年底,本來就很少的外彙儲備又下降一半。瀕臨破產的經濟形勢,讓執政者甚至都不敢按慣例發布1990年的統計報表,1991年度預算和新的五年計劃更無人問津。作者慨歎:蘇聯被帶進一個很深的死胡同!
如果僅僅是經濟危機還並非沒有良藥,更可怕的是“整個國家和它的領袖已經迷失航向”。作者在書中尖銳地指出,1990年至1991年間,作為蘇共總書記和蘇聯總統的戈爾巴喬夫已經失去了平時的自信和樂觀,他的助手甚至認為他的政治意誌已經“萎縮”。應該說1991年是蘇聯的多災多難之年,但就是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年初,也沒有任何一個嗅覺敏銳的政治家會分析出龐大的蘇聯帝國會在當年就土崩瓦解——這幾乎是那時的人們無法想象的。甚至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敗》一書中還堅信:蘇聯將堅持幾年到幾十年。但是所有的預言都被“不自信”的戈氏擊碎了。在一連串事件,包括立陶宛危機、8·19事件等嚴重危機的處置中,戈爾巴喬夫表現出的不負責任和優柔寡斷加快了蘇聯這艘巨輪的擱淺和下沉。作者詳細描述了在8·19事件後,戈爾巴喬夫回到莫斯科參加俄聯邦最高蘇維埃會議時被葉利欽訓斥和羞辱的情形,葉利欽幾乎脅迫著戈爾巴喬夫同意了停止俄共活動的法案。書中作者常用踉踉蹌蹌、悵然若失、臉色蒼白來描述戈爾巴喬夫。可以想見,由這樣一位軟弱、不自信的總統掌控,蘇聯不崩潰豈不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