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藏山地形山勢,狀如缽盂,稱作盂山。本地設縣,乃稱盂縣焉。
2、我是盂縣郭丘的
盂縣西部,與陽曲縣接壤。太原話,曆來稱作“陽曲官話”;陽曲,今屬太原郊區縣。
縣份相鄰,盂縣地方話與太原話的區別極大。沒有後鼻音,也沒有卷舌音。況且地方貧瘠,生活節儉,陽曲家就編了順口溜挖苦:
我是盂縣郭丘的,
有板凳我要圪蹴的;
蒸下窩窩是穀麵的,
有心給你吃一個
可惜是婆婆數見的。
其實,山西許多地麵,說蹲下都是說“圪蹴”。人們蹲著的身姿,圪蹴更為傳神。
3、省名
國家設立行省一級行政區劃,據說始於元朝。
安慶、徽州,合稱安徽;甘州、肅州,合稱甘肅。
河南、河北,以黃河大致分界;
湖南、湖北,因洞庭湖而得名。
山東、山西,分明是在太行山之東西兩側。
當時國家的首都設在長安,山西的地理方位在黃河以東,所以山西古來稱作河東。
4、老西兒老醯兒
山西人被戲稱“老西兒”,那麼陝西、廣西、江西人何以不叫“老西兒”?
其實,直到宋代以後,國家首都東移,山西才叫做“山西”。
因而,老西兒應該是“老醯兒”。
醋,古稱醯。山西人愛吃醋,宜於稱作老醯兒。老西兒,則是通俗化了的稱謂。
5、割裂山河
國家劃分省份,便於管理。
但一般統治者,都堅守一個“割裂山河”的原則。
河南、河北,並不是真正以黃河分界。
四川盆地,天府之國,要割破盆邊,分一個漢中地區到陝西省。
中央集權,絕不允許封疆大吏利用山川形勝搞獨立王國。
6、縣名
建國後,山西縣治有些變化。
萬泉與榮河合為萬榮;臨晉與猗氏合為臨猗。
所謂猗氏,因紀念春秋時代著名商家猗頓得名。
定襄,本來是部隊番號、駐軍編製一類名堂。本來在長城一線,後來內遷到太原以北百十公裏處,漸漸轉化為縣治。
婁煩,本是古來少數民族稱謂。後來成為縣治,記錄著曾經的民族大融合。
山西北部有靈丘縣,曆史上著名的倡導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之陵墓在此。
大同左近有左雲、右玉,本來也是駐軍藩鎮名堂。
長子,乃堯帝長子丹朱分封之地。
左權,紀念八路軍著名抗日將領左權而得名。左權原稱遼縣。
靈石,隋朝設縣。因天降隕石,據說上有天然吉祥字樣,故設縣紀念。
與靈石緊靠,即是介休。境內有風景名勝綿山。晉文公火焚綿山,燒死功臣介子推,是為“介休”。
7、平陸多山萬泉無水
晉南富庶,所謂河東糧倉。但也有自然條件艱苦之處。
萬泉,黃土塬地,沃野千裏,但古來缺水。打井取水,有井深達六十丈者。所以打水的轆轤長達兩米,要兩端安裝搖把。
稱作平陸,偏生多山。
中國式的文字遊戲,寄托了民眾願望吧。
8、山茶
藏山在盂縣城北三十裏。主峰曰碧屏峰,由縣城方向望去,宛若一道屏風。碧屏峰下,溝壑四下延伸。正西並列兩條山溝,一條即藏山溝,一條為柏泉溝。我們村位於柏泉溝,與名勝藏山一嶺之隔。
大約藏山一帶形成一個氣候小環境,這兒甚至生長有北方不多見的茶樹。
村中百姓,不會製作茶葉。有人采集茶樹嫩葉回來,隻是上籠蒸過,就算完成製茶工序,當作熟茶飲用。
這樣土法炮製的茶葉,性寒,味苦;大碗衝沏飲用,極其下火。老百姓粗茶淡飯,平日哪裏需要喝茶。隻在牙疼、腸幹時候,喝那麼一碗,當藥喝下,即刻會拉肚子。
9、漆樹
藏山腳下,還有漆樹生長。數量不多,不成規模,老鄉們自然從來也不懂得割漆來使用。
漆樹,孩子們不認識,萬一抓了、靠了,容易過敏。渾身長出大小疙瘩,整個人腫得像癩蛤蟆似的。漆樹於是隻有一種功用,就是讓人恐懼,避之唯恐不遠。
我的一位近支大伯,小時曾經抓了漆樹而過敏。後來,他連數字七都害怕。家人數數,六隔過去直接數八。
漆樹,在我們家鄉一帶,因而成為莊子講過的無用之材。
因而藏山名勝附近,唯漆樹最為高大。
10、五靈脂
牙疼、眼疼不算病,疼上來了要人命。大家曆來認為,牙疼、眼疼是心火。如何下火?還有一個偏方,極其靈驗。
鼯鼠,俗稱五靈脂。鼯鼠在懸崖峭壁飛行滑翔,最愛吃柏樹葉。它的糞便,藥鋪裏收購並在中藥中命名為五靈脂。
老鄉們采得五靈脂,其實是鼯鼠的尿液結晶體,微黃透明,仿佛鬆香。開水衝沏了飲用,比土製茶葉還要下火。
11、雕窩蛇頭
中醫神妙,蛇皮蟬蛻皆可入藥。據說,鬆果可治老寒腿,雕骨能治老年氣管炎。不知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