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到了下課時間,我班老師拖堂。院裏,那個班的孩子們開始遊戲玩耍。東房和西房之間,一條電線鬆弛了拖在半空,而當間有一段電線已經完全裸露。調皮的男生們,紛紛跳起去摸那電線,體會遭受電擊的感覺。

這兒,好不容易等到下課,值周生喊叫“起立”,大家與老師告辭的當兒,院子那裏就乍然發出超過一百條瘋狗的嗥叫狂吠聲。莫說同學,便是老師也被嚇呆在講台上,挪步不得。

原來,院子裏一個男生觸摸電線玩耍,他跳得夠高,不是指尖而是手掌摸到了電線;電擊之下,手掌痙攣,他握緊並且扯斷了電線。電流作用,他再也甩不開電線;在地下瘋狂打滾,同時就發出那瘮人的瘋狗狂吠來。

我們班一位任姓同學,第一個反應過來,跳出窗戶去救助。而對麵班級已經有一個冷靜懂事的同學,上去牢牢踩定了電線。於是,在地下打滾的男生,終於擺脫了電線的吸引糾纏,僥幸逃生。

玩兒電線的男生臉色刷白,眼神惶惶看自己的手掌心。

我的座位臨窗,隻見那位手掌心裏,橫貫一道烤焦的痕跡,有指頭粗細,還在冒煙。

30、幼兒玩茅蛆

中國改革開放20年,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莫說50年前,我在鄉下的童年時光,便是20年前在太原市,我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時代,也有些不堪回首哩!

我的一雙兒女,上幼兒園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附近有一家“育紅”幼兒園,條件好些,沒有關係背景進不去。孩子們隻好到附近另一家“三八”幼兒園入托。早上送去,晚間接回,準確說應該算是日托。

入托費,一個孩子每月4元5角,平均一天一毛五。中午有一餐飯,一毛錢。

夥食費既然低,飯食就很差。一毛錢,主食米麵得五分;下餘五分菜錢,隻好天天水煮菜。水煮茄子又黑又澀,以至於孩子們到現在都拒絕吃任何茄子做的菜肴。

管理費不高,教師少而孩子多。教師們即便有愛心,最終也都得變得凶神惡煞。否則,管理不過來。午休時間盡量延長,強迫孩子們呆在窄小的床上。三個小時不許起床,不少孩子都曾經尿床。睡不著,實在無聊,有的孩子就拿出家裏帶來的一塊餅幹玩兒。玩兒什麼呢?一塊餅幹掰兩瓣,對著磨、慢慢磨,磨成極細的粉末。

不大一個四合院,孩子們也沒有什麼玩耍的場地與器械。

院裏長著一棵分岔棗樹。秋天,結幾十個棗子。大家像旱天盼雲霓似的盼望棗子偶或落地,以便爭搶。

夏天,廁所生茅蛆。孩子們實在無所可玩,竟然偷偷玩兒茅蛆,像養蟋蟀寵物似的,養在火柴盒裏。

《太原日報》一位副主編大人,他小時住過三八幼兒園。與我的孩子算是校友。說起那幾粒棗子,說起玩兒茅蛆,一如我的孩子之敘述。

31、吃蛆

據說,廣東人活吃猴腦。據說,他們有些人還專門使肉腐壞,令其生蛆;爾後吃那蛆蟲,美其名曰“肉芽”。又不知確否?

而我讀初中的時候,卻聽說確實有人吃過蛆,而且吃的是茅蛆。

公元1960年,中國大饑饉,餓死人民數千萬。正是饑不擇食,太原九中有學生餓極,撈了茅蛆來煮食。

當時,校方當做重大政治問題來處理。因為上麵采取鴕鳥政策,說中國並不饑餓;誰說饑餓,是給社會主義抹黑。膽敢吃茅蛆,簡直就是故意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

32、增量法

後來,上麵已經不能否認挨餓的現實,校長書記給我們做報告說,我們中國發明了偉大的“增量法”,而且這方法對世界保密!

增量法或者果然對世界保密,對我們卻並不保密。所謂增量法,就是在蒸窩窩時多加水。一斤麵,加六兩水,可以做窩窩。加一斤水,隻能做煎餅。加兩斤水,就是增量法。結果,仍然是一斤麵,做出三斤稀糊糊來,稀狗屎似的從籠屜上弄不下來。這就叫增量法,而且對世界保密!

我們的一些反特電影故事片,也總是愛設計類似情節:美國特務,要來偷我們的科技成果,秘密圖紙什麼的。自欺欺人,豬鼻子裏插蔥混充大象。

當時,作為始終受到革命理論教育的一名中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是:

增量法一類的偉大發明,還是趁早叫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特務偷去吧!

33、糠刺

家鄉向有吃糠傳統。竟然流傳民諺說:三天不吃糠,肚裏沒主張。

一升玉米麵,做四張餅;摻入一升糠,不過能多出半張餅。一般儉樸人家之所以吃糠,並不是為了多吃那半張餅,乃是為了讓餅子難吃,於是可以少吃,因而節約糧食。

到1960年,大家快要餓死,不得不用糠菜來填充肚腹。

大躍進,食堂化,農民家中幾乎被掘地三尺,存糧都被搶走。此時便是連糠都極其短缺。

我家,奶奶存有一囤老糠,已經腐壞變質;糠餅子本來粗糲,加之黴爛味道,實在難吃。一位同學叫愛彥,家裏隻有一些粗糠。所謂粗糠,是穀粒最外層的糠殼,豬都不愛吃的。

跑校途中,我倆曾經換吃過幹糧。心存僥幸,希冀能夠品嚐到稍微可口一些的糠餅子。結果是兩敗俱傷。

我家的糠餅子,腐壞黴變,愛彥幾乎當場嘔吐。愛彥的母親是精幹主婦,細籮篩過粗糠,糠皮都成了極細的尖刺。我的牙床裏外、口腔上下,於是紮滿了糠刺。拿鏡子來照,景象可笑而又可怖。

而無論是什麼糠,食用之後一律大便燥結。孩子們拉不出,哭號聲響徹村莊。成人拉不出,下手去摳。幹硬的糞便塊子,跌落在茅石板上,叮叮作響。

34、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