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二年(1057年)進士。曆杭州通判,知密、徐、湖三州。以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貶居黃州。元間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後又貶居惠州、儋州。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詩、文、詞與書法均屬第一流。有《東坡全集》115卷,《東坡樂府》3卷。
少年遊
潤州①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門②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③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④,分明照,畫梁⑤斜。
【注釋】
①潤州:州名。隋置。所在延陵(唐改丹徒,即今江蘇省鎮江市)。
②餘杭門:宋時杭州北門之一。
③楊花:柳絮。
④姮(héng恒)娥:本作恒娥。漢文帝名恒,漢人為避帝諱,因改稱常娥,通作嫦娥。傳說中的月宮女神。憐:愛。
⑤畫梁:繪飾華美的屋梁。
華清引①
平時十月幸蓮湯②。玉甃瓊梁③。五家車馬如水④,珠璣⑤滿路旁。
翠華一去⑥掩方床。獨留煙樹蒼蒼。至今清夜月,依前過繚牆⑦。
【注釋】
①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蘇軾最早的一首詞。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12月17日,蘇軾由鳳翔簽判罷職還京,途經長安,至臨潼遊驪山,因賦此詞。《欽定詞譜》卷五:“詞賦華清舊事,因以名調。”又雲:“此調止此一詞。”可能是蘇軾見華清宮遺址,自創此調,詠唐玄宗、楊貴妃故事。
②“平時”句:據《舊唐書·玄宗紀》下:天寶四載(公元745年)秋8月,玄宗冊封太真妃楊玉環為貴妃,自此至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每年10月都幸華清宮。天子所到,叫做“幸”。蓮湯:指華清池。樂史《楊太真外傳》:“華清(宮)有瑞正樓,即貴妃梳洗之所;有蓮花湯,即貴妃澡浴之室。”可見蓮湯為蓮花湯的簡稱,是楊貴妃在華清宮的浴室。
③甃(zhòu):原謂磚瓦砌成的井壁,此指玉石砌成的溫泉浴池。瓊梁:美玉製成的棟梁,形容華清宮的華美。
④五家:指楊貴妃的親屬。《舊唐書·楊貴妃傳》:“韓、虢、秦三夫人五家……四方賂遺,其門如市。”車馬如水:即車如流水馬如龍之意,形容五家門前車馬往來之盛。
⑤珠璣:珍珠,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
⑥翠華一去:指天寶十四載(77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玄宗逃往蜀中而去。翠華:用翠羽裝飾在旗杆上端的旗幟,為皇帝出行時儀仗。
⑦繚牆:指華清宮的圍牆。杜牧《華清宮》詩:“繡嶺明珠殿,層巒下繚牆。”
浪淘沙探春①
昨日出東城②,試探春情。牆頭紅杏暗如傾③。檻外群芳芽未吐④,早已回春。
綺陌斂香塵⑤,雪霽前村。東君⑥用意不辭辛。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⑦。
【注釋】
①龍榆生《東坡樂府箋》據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以下簡稱《蘇詩總案》)卷七,定此詞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正月。時蘇軾為杭州通判。周密《武陵舊事》卷三《西湖遊幸》:“都城自過收燈(元宵節後),貴遊巨室,皆爭先出郊,謂之‘探春’,至禁煙(寒食節)為最盛。”
②東城:指杭州東城。
③暗如傾:謂早春紅杏色彩尚不鮮麗,斜欹牆頭。
④檻(jiàn)外:欄杆外麵。
⑤綺陌:縱橫交錯的道路。梁簡文帝《登烽火樓》詩:“萬邑王畿曠,三條綺陌平。”斂香塵:意謂道路上沒有飄揚芳香的塵土。
⑥東君:春神。唐成彥雄《柳枝詞》:“東君愛惜與先春,草澤無人處也新。”
⑦梅英:梅花。秦觀《望海潮》其三:“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
行香子過七裏瀨①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②。魚翻藻鑒③,鷺點煙汀④。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⑤。算當年虛老嚴陵⑥。君臣一夢,今古虛名⑦。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注釋】
①七裏瀨:又名七裏灘、七裏瀧、富春渚,在今浙江桐廬縣嚴陵山西,長七裏,兩山夾峙,東陽江從中間流過,與嚴陵瀨相接。
②這句描繪風平浪靜時的江景。湛,澄清。
③藻鑒:指長著水草的明鏡般閃光的水麵。藻,水草的總稱。鑒,鏡子。
④“鷺點”句:這句形容白鷺在煙霧迷蒙的水邊平地上飛而又落,落而即起。點,一觸即離。汀,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⑤“重重”二句:這句說山隨水曲,有如屏風。屏,比喻江兩岸的山。
⑥嚴陵:指東漢隱士嚴光。嚴光字子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縣)人,少與劉秀同學,劉秀稱帝(光武帝)後,他變姓名隱去。劉秀派人尋訪,征召到京,但他終不做官,退隱於富春山,後人稱他居遊之地為嚴陵山、嚴陵瀨、嚴陵釣壇(事見《後漢書·逸民傳》)。
⑦“君臣”兩句:唐韓《招隱》詩:“時人未會嚴陵誌,不釣鱸魚隻釣名。”滕白《嚴陵釣台》詩:“隻將溪畔一竿竹,釣卻人間萬古名。”此指劉秀稱帝與嚴光垂釣都隻是夢一般的空名。
卜算子
自京口還錢塘道中寄述古太守①
蜀客到江南②,長憶吳山③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與去年人,共藉④西湖草。莫惜尊前子細看,應是容顏老。
【注釋】
①京口:今江蘇鎮江市。錢塘:今浙江杭州市。述古:陳襄字,當時的杭州知州,蘇軾當時任杭州通判,與陳襄關係頗融洽,時有唱和。熙寧六年(1073年)11月,蘇軾奉兩浙路轉運司派遣,往秀州(今浙江嘉興)、蘇州(今屬江蘇)、常州(今屬江蘇)、潤州(今江蘇鎮江)等州府辦理災民賑濟事宜,次年五月事畢返杭,此詞為歸途中作。按:此題元代刻本缺;明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感舊》;此據南陵徐氏藏舊鈔《東坡詞》殘本。朱孝臧輯《東坡樂府》據以編此首為甲寅(1074年)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