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蘇軾(1)(2 / 3)

②蜀客:蘇軾自稱。江南:通常泛指江、浙兩省長江以南地區,某種情況下單指江蘇南京至蘇州間的一段。此為後一義。

③吳山:在浙江杭州市內,春秋時為吳國南界,故名。下句“吳蜀”稱杭州為吳,本此。山上有伍子胥祠及城隍廟,故又別稱胥山、城隍山。

④藉:坐臥其上。《文選·遊天台山賦》:“藉萋萋之芳草。”李善注:“以草存地而坐曰藉。”《漢書·董賢傳》:“嚐晝寢,偏藉上袖。”注:“藉,身臥其上也。”

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①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②。新月與愁煙③,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注釋】

①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西北,原在江中,後來泥沙沉積成陸,與南岸相連。柳子玉:名瑾,江蘇丹徒人,蘇軾堂妹的翁公。

②桓伊:晉朝人,善吹笛,為江東第一,《晉書》有傳。據《世說新語·任誕》載,東晉名士王徽之在路上遇到桓伊,便請他吹笛。當時桓伊已經貴顯,但“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桓伊三弄,指吹了三個曲調。這裏是說在睡夢被忽然傳來的笛聲驚醒。幽夢,隱隱約約的夢境。

③愁煙:江上煙霧彌漫,在離人看來,好像滿含著愁思。

瑞鷓鴣①

寒食②未明至湖上,太守③未來,兩縣令④先在。

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鼓吹⑤未容迎五馬,水雲先已漾雙鳧⑥。

映山黃帽螭頭舫⑦,夾岸青煙鵲尾爐⑧。老病逢春隻思睡,獨求僧榻寄須臾⑨。

【注釋】

①此詞為蘇軾熙寧六年(1073年)所作。

②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③太守:指陳襄,字述古,四川閬中人,慶曆二年進士,熙寧五年五月以刑部郎中知杭州。

④兩縣令:指錢塘縣令周邠(bīn)和仁和縣令徐疇(chóu),皆在杭州府治範圍內。

⑤鼓吹:樂名,主要樂器有簫鉦笳鼓。此指歡迎太守的樂隊。五馬:太守的代稱。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四認為古代一乘有四馬,按《漢官儀》時太守出行增加一馬,為五馬。《玉台新詠》卷一《日出東南隅行》:“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⑥水雲:霧氣。孟浩然《曉入南山》詩:“癉氣曉氛裏,南山沒水雲。”雙鳧(fú),縣令的代稱。相傳漢明帝時王喬為鄴令,每逢初一,應自縣到台省,但從未見其車騎。明帝密令太史觀察,隻見有雙鳧從東南飛來。舉羅張之,但得一舄(鞋)。見《後漢書·王喬傳》。鳧:野鴨。

⑦黃帽:古代船工所戴。螭(chī)頭舫:船頭畫有螭龍圖案的船。《說文解字·蟲部》:“螭,若龍而黃。”

⑧鵲尾爐:造型似鵲尾的香爐。按《鬆陵唱和集》皮日休《寄華陽潤卿》詩雲:“鵲尾金爐一世焚。”注雲:“陶貞白有金鵲尾香爐。”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七。

⑨“獨求”句:謂在僧房休息一會兒。含出世思想。

南鄉子

送述古①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隻見城②。誰似臨平山③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④。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⑤。秋雨晴時淚不晴。

【注釋】

①述古:陳襄字,福建閩侯人。蘇軾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陳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職,熙寧七年(1074年),代期滿,陳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蘇軾作此詞送別。

②“不見”句:《全唐詩》卷三四九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一詩中有“高城已不見,況複城中人”之句,這裏稍作變化謂見城不見人。

③臨平山:在杭州市東北,餘杭縣境。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誌。

④“迎客西來”句:當指熙寧七年七月,楊繪(字元素)自應天府來代陳襄知杭州事。應天府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地處杭州以西。陳襄恰與楊繪對調,蘇軾有《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詞即賦此事。

⑤熒熒:微光閃爍貌。這裏指殘燈照射淚珠的閃光。

醉落魄述懷①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②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③。

巾偏扇墜藤床滑④,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⑤,常作東南別⑥。

【注釋】

①此詞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係於熙寧七年(1074年)。本年正月,蘇軾至潤州(今江蘇鎮江),重遇鎮江軍書記孫立節。歸時作此詞。一本調下題作:“離京口作。”

②孤城:指鎮江城。

③不記歸時節:意謂歌宴上醉酒,故不知何時歸來。

④巾偏:頭巾(帽子)歪戴。藤床:藤製的躺椅。宋無名氏《春光好》詞:“小藤床,隨意橫。”本句寫醉歸後情態。

⑤家在西南:蘇軾家在眉山(今屬四川),位於鎮江西南。

⑥常作東南別:蘇軾入仕後常在江南各地活動。熙寧四年(1071年)起為杭州通判,嚐至湖州、秀州檢查堤防。六年又往常州、潤州、蘇州賑濟災民,遷徙不定,故雲“常作東南別”。

虞美人

有美堂贈述古①,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裏。使君②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③?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④。

【注釋】

①有美堂:在杭州城內吳山上。嘉祐初年杭州太守梅摯所建。梅摯來守杭時,宋仁宗賜詩,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之句,故堂取名“有美”。述古,見前《行香子》(攜手江村)注。

②使君:漢代以後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指陳述古。

③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當時杭州比較繁華的地方。水調:曲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