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蘇軾(1)(3 / 3)

④碧琉璃:比喻月光照射下碧綠澄澈的江水。琉璃,玻璃。

菩薩蠻

西湖送述古①

秋風湖上蕭蕭②雨,使君③欲去還留住。今日謾留君④,明朝愁殺人⑤。

佳人千點淚,灑向長河⑥水。不用斂雙蛾⑦,路人啼更多⑧。

【注釋】

①此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年)秋,時陳襄(字述古)由杭州調任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知府。西湖:在杭州城西。

②蕭蕭:象聲詞,此處形容雨聲。

③使君:指州守述古。

④謾:徒然。謾留君:謂秋雨蕭蕭似在挽留述古,然述古調任,勢在必行,想留也屬徒然。

⑤“明朝”句:謂明日秋雨不止,述古仍赴南京,更令人憂愁。意猶李白《橫江詞》之三“狂風愁殺峭帆人”。

⑥長河:指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河北通縣,古為南北漕運通道。陳述古乘船北上必經此河。

⑦斂雙蛾:皺著眉頭。雙蛾:一雙蛾眉。

⑧“路人”句:謂杭州人民見述古離任,不禁灑淚相送。

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①,雲山摛錦②,朝露團團③。世路無窮,勞生④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⑤。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當時共客長安⑥,似二陸初來俱少年⑦。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⑧由時,行藏⑨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⑩,且鬥尊前。

【注釋】

①耿耿:微明。

②摛(chī吃)錦:鋪開錦緞。

③團團:通傳傳,露水很盛。

④勞生:辛苦的人生。

⑤區區:辛苦。鮮:少。

⑥長安: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⑦二陸:西晉的陸機、陸雲。

⑧用舍:任用和舍棄。

⑨行藏:用世和退隱。

⑩卒歲:過一年是一年。

鬥:戲樂。

清平樂

送述古赴南都①

清淮濁汴,更在江西岸②。紅旆到時黃葉亂,霜入③梁王故苑。

秋原何處攜壺,停驂訪古踟躕④。雙廟⑤遺風尚在,漆園傲吏⑥應無。

【注釋】

①詞題毛本作《秋詞》。南都:今河南商丘。晃補之《雞肋集·照壁堂記》:“景德三年(宋真宗年號,1006年)詔命改宋(商丘)稱南都。”

②清淮:指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東經安徽、江蘇入洪澤湖。濁汴:指汴河,也稱汴渠。隋代以後的汴河故道經河南、安徽入淮河,唐宋時為東南各地通京師的漕運要道。陳述古赴南都,要過淮水與汴河。江:指長江,南都地處長江下遊以西。

③旆:旗幟,此指太守的儀仗。梁王故苑:即漢代梁孝王(劉武,文帝子)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修治的宮室園林。

④攜壺:帶著酒壺,這裏是遊賞的意思。停驂(cān餐):停住車馬。驂,一車駕三馬或駕車時位於兩旁的馬。

⑤雙廟:唐代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最後都壯烈犧牲,後人立二祠,謂之雙廟。事見《新唐書·忠義傳》。

⑥漆園傲吏:指莊周。莊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曾為漆園吏,楚威王聞其賢,派使者帶著許多財物去見他,並許以為相,莊周對楚使者說:“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讀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表現了傲遊物外、不為利祿所累的人生態度。(事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南鄉子

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①。

東武望餘杭②,雲海天涯兩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③。

不用訴離觴④,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⑤。墮淚羊公卻姓楊⑥。

【注釋】

①據傅藻《東坡紀年錄》載: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移守密州,有“和元素《南鄉子》”。楊元素(1027—1088年),名繪,四川綿竹人,神宗朝為禦史中丞,因反對新法,出知毫州,曆應天府,時接替陳襄知杭州。《宋史》有傳。

②東武:密州治所,今山東諸城。餘杭:即杭州,見前《少年遊》注。

③“醉笑”句:語本李白《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三萬場:即指百年。作者與楊元素同為蜀人,故雲還鄉後可相陪醉飲。

④不用訴離觴:唐宋詞凡用“莫訴”“不用訴”者,皆謂不要推辭飲酒。如韋莊《菩薩蠻》:“須悉春漏短,莫訴金杯滿。”秦觀《金明池》:“才子倒、玉山休訴。”離觴:餞別之酒。

⑤河塘:即沙河塘,見前《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注⑤。連上句謂歸時已晚,沙河塘上已經燈稀。

⑥羊公:晉代羊祜(hù)。羊祜為荊州督,駐襄陽(今屬湖北),死後,部屬在峴山(他昔日遊憩之處)建廟立碑,見碑者莫不流淚。杜預因稱此碑為“墮淚碑”。見《晉書》本傳及《北堂書鈔·荊州圖記》。此處因“羊”“楊”同音,故作戲語,謂楊元素離任後,杭州人民將懷念他。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①。錦帽貂裘②,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③。

酒酣胸膽尚④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⑤?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⑥。

【注釋】

①“左牽”黃二句:黃:黃犬;蒼,蒼鷹。牽犬擎鷹,古人常以此表達打獵時的豪邁和快意。

②錦帽貂裘:錦蒙帽、貂鼠裘,原為漢代羽林軍的裝束,此處指蘇軾打獵時的隨從。

③“為報”三句:報:報答;孫郎:指孫權。據《三國誌·吳書·吳主傳》載:“(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倒退),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④尚: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