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說票友,便是有經驗的老觀眾,看戲不叫看戲,叫做聽戲。通過喇叭收音機來欣賞戲劇,就更是聽戲。無須了解劇情,不必看到形象,單單依賴聽覺,大家能夠準確判斷出來:這是一個夾生旦。成熟的演員其高超的演唱,和懂行的觀眾之欣賞品評,相得益彰。

相比而言,京戲昆曲,山陝梆子,曆史悠久,演藝傳承豐厚,夾生旦的唱功相當到位。黃梅戲一類後起的戲劇,則難免有些乏善可陳。大家耳熟能詳的黃梅戲《女駙馬》,夾生旦的唱腔,至少不那麼典型。

男旦演員,原本是男性,經過嚴酷的表演、聲腔等訓練,在登台演出的時候,將自己扮成為藝術規定的、欣賞習慣認同的、極其典型化的女性。如果另有劇情要求,男旦所扮演的女性需要女扮男裝。那麼,演員必須要經過兩番或曰雙重虛擬。

第一番虛擬,源於數百年的梨園傳統。

第二番虛擬,僅出於劇情需要。

在第二番虛擬表演中,劇情中的女性化裝成了男性。這後一個男性的形象表情和聲腔,要受到劇中特定女性身份條件的製約;也要受到其預期扮演對象的製約;這個原本虛擬而又經過再度虛擬的角色,同時還要受到男旦演員本我的監督掌控。

細細推想,這一過程極具挑戰性,至少是相當有趣。

真實

在著名的《木蘭詞》中,花木蘭從軍十二載,其女子身份並沒有被人識破。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生活中,在曆史上曾有的例證中,有著這種可能。

但閱讀《木蘭詞》的讀者,猶如觀賞戲劇《花木蘭》的觀眾,大家知道底細。大家要看花木蘭如何女扮男裝,並且要看她如何騙過了她的夥伴。

但戲劇中的花木蘭的夥伴,也是在虛擬的真實中演戲。他們作為劇中人,真的被騙過了;作為演員,卻並沒有真的被騙過去。

那麼,此刻,觀眾是清醒的、還是演員是清醒的?抑或是觀眾以為演員被騙了、演員偏偏以為觀眾被騙了?

藝術的真實是一種真實;生活的真實是另一種真實。真實的生活中,觀眾在看戲、演員在演戲,大家構製成了別樣的第三種真實。

哪一種真實更加真實?說到底,恐怕也是撲朔迷離。

膜拜大地——《盂縣古話集》序

1.中華民族為全人類葆育了前語言時代、亦即符號時代的兩件寶物:圍棋和八卦。

圍棋與八卦,同宗同源,隻用黑白兩色或者陰陽兩儀,便要指代萬物。最簡單的,成為最複雜的;最紛繁的,成為最精練的。所謂真理簡約。

而在事實上,八卦一劃開天,成為孕育中國文字、數學、美學乃至哲學的一隻偉大的始祖鳥。

當人類進入語言時代,神奇的符號塵封遠古。“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而不能甚解。

語言和記錄語言的文字,取代單純的符號,成為之後人類文明傳承的最大載體。

漢族人群吉慶何以尚紅、而喪禮何以尚白?東方何以作揖禮敬、西方何以握手致意?諸如此類關乎符號性質的禁忌崇拜、禮儀規矩,人們漸漸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文字誕生不過數千年。

中國乃至世界,概莫能外,文字曾經是隻有少數人掌控的專利。

前文字時代、後符號時代,可以想見有一個相當長的語言時代。

語言幾乎與人類的誕生同步,成為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偉大標識。

運用語言來自我表達、進行交流,成為每一人類個體的天賦人權。不分雅俗,無論貴賤。

流行通用語言,所謂普通話;官方語言,所謂官話;文學語言,所謂雅言;等等語言,隻是語言水係的幾條顯見的幹流;隻是語言山體的幾座隆顯的山峰。

語言水係、或曰語言山體本身,在大地、在山野,在民間、在草莽。

何為本、何為末,何為源、何為流,毋庸贅言。

讀書識字,進入中文係學習“語言專業”,希圖登高涉遠。而竟然不知道、乃至不屑於認讀吸收民間草根語言者,實在是舍本求末、舍近取遠。斷源之流、無本之末,希其高遠,難乎矣哉!

3.民間語言、地域話語,有如考古學上的富集地層,保有若幹古語的活化石。

稍一俯拾,即有收獲。

若幹相當書麵的雅言,並非太學教諭之創造,實乃來自民間日用。

比方“駕馭”。駕,不過是老農呼喝牲口朝前;馭,則是令其停止。

比方“倜儻”。係晉中百姓常用口語。形容小孩年輕人之可愛。

比方“蹀躞”。盂縣老百姓描述老者多用,說是“白胡蹀躞”。

形容走路曰,描述猶豫說“躊躇”,叫台階是“礓碴”,做祭品有“餷饃”,種種例證,多不勝舉。

冬日使用石碾,因其太冷而要加熱。加熱不可用大火,而要慢慢烤炙。烤炙過程,叫做“灸”。

夏日多汗,牛羊缺鹽,要給其補充鹽分。用些苦鹽,讓牛羊舔食。這個行為,叫做“啖鹽”。這個字眼,一年隻用一次,而不被淘汰,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春秋大祭,禮敬三牲。要“酹豬、酹羊”。

吃飯,形容能吃說是了幾碗,正是古語。

麵對這樣一個語言寶庫,人們常常視而不見。身在寶山,捧著金碗討飯吃的現象,令人惜哉怪哉。

4.民間語言,或曰語言在民間,這一係統固有其保守封閉的一麵。但這個係統從來都是開放的。

除了對官話、雅言,對戲劇評書話語的吸納,對於現當代流行語,民間話語網絡亦不排斥。揀選錄用,日用常新。

中國人都知道“白臉曹操”;盂縣一帶形容挑唆者,則老嫗都愛用“申公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