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民國30(1 / 2)

第二卷 民國的江湖 第十四章 民國廣告奇案:“人丹”與“自來血”

中國人心目中標準的“日本鬼子”形象是:軍帽後麵垂著幾塊布,胡子留成方塊形,滿臉橫肉。那種方塊胡子也被戲稱為“仁丹胡”。仁丹本是一種藥,和這胡子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仁丹胡”本是普通的八字胡,但因為作為日本藥的仁丹做廣告的原因,人們把“仁丹胡”和日本人最愛留的方塊胡子聯係到一塊,方塊胡成了“仁丹胡”了。

一聽“仁丹”這個名字,我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日本味道。中國人給藥起名字比較自然化,從不搞這種過於人工的名稱。“仁丹”雖然是日本名字,但藥本身其實還是中國藥。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人因為占領台灣,跟當地人學會了用月桃種子“砂仁”製造清涼解暑藥。一個叫森下博的日本軍人感覺這個東西肯定能做大生意,運了“砂仁”回日本去“製藥”,為了故弄玄虛,他打著各種專家的旗號,在主要成分“砂仁”之外又加了甘草、阿仙藥、桂皮、茴香、生薑、丁香、益智、木香、薄荷腦、龍腦之類。為了給最終的成藥起一個動聽的名字,他煞費苦心,最後終於用了“仁丹”這個名字。“仁”和“丹”都是中國“特產”,但經過日本人這麼一組合,顯得挺厲害的樣子。

森下博通過下血本做廣告的辦法來推銷“仁丹”。沒過多久,日本的大大小小的藥店都貼滿了“仁丹”的招貼畫,以至於後來一個藥店如果沒有仁丹的廣告畫好像就不像個藥店似的。這頗像時下藥店的玻璃外都要貼上一副“偉哥”廣告的做法。

仁丹的廣告一百年都沒怎麼變化,是一個身穿禮服的外交官形象。這位外交官留著標誌性的八字胡。當這一招貼畫也貼滿中國的大小藥店時,“仁丹胡”這個名字也就叫開了。

一看仁丹的廣告用語我們就知道這跟中國賣大力丸的差不太多,什麼“起死回生”“東瀛第一急救聖藥”之類,純熟扯淡。但老百姓往往吃這一套,仁丹一下子風靡中國,甚至超過了在日本的流行程度。

一個日本貨越是在中國風靡就越是招人厭惡。日本人向來在中國的形象就不好,加上幾次侵略戰爭下來,中國人對“仁丹”的厭惡也越來越強了。這時候,一個叫黃楚九的中醫站了出來,決心反擊仁丹。他知道“仁丹”其實原本就是中國人發明的東西,為了奪回這種藥,他也搞了一些玄虛點的名堂出來,比如考證“諸葛行軍散”啦,追溯“祖傳秘方”啦,反複研製,終於製造出了和仁丹同樣功效的藥,甚至在健胃消食等方麵還有過之。在營銷策略上,黃楚九靈機一動,把自己的藥取名“人丹”,商標采用“龍虎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取巧的辦法,嚴格地說,“人丹”在山寨“仁丹”,但從仁丹的淵源和國際形勢出發,這種“山寨”倒是正義得很,更何況“人丹”在效果上超過“仁丹”。

不僅名字上取巧,黃楚九還讓自己的營銷團隊在凡是貼著仁丹廣告的地方,都貼上醒目的人丹廣告,簡直就差說“全國銷量領先的解暑藥改名人丹”了。當然,最大的撒手鐧當然還是“國貨”這個概念,日本人越是做壞事,“國貨”這個概念就越響亮,在幾次大的抵製日貨的運動中,“人丹”都自然而然地享受到了國貨應有的待遇。“仁丹”一看這種狀況,當然不甘示弱,更下了血本來和黃楚九打廣告戰。不過,雖然使出了渾身解數,“仁丹”還是出現頹勢。

日本人是從來不甘心失敗的,一計不成又生二計,開始打法律牌,到中國的法院控告人丹是“冒牌”“侵權”,要求中國政府勒令“人丹”停產停售。日本人來勢洶洶,黃楚九也毫不示弱,花重金聘請上海著名大律師,和“仁丹”死磕。中國人向來愛看熱鬧,見有打架的就圍上來。“仁丹”和“人丹”的訴訟案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成了街頭巷議的話題。本來“人丹”的知名度不算特別高,這樣一來卻全國盡人皆知了。這種借力使力的營銷方式給黃楚九省了大量的廣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