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民國的江湖 第十六章 孫美瑤案:“官”與“匪”的終極對決
1923年,中華民國的第三次總統大選的結果出爐,除賄選總統曹錕順利當選外,有一位國會議員竟然把票投給了“孫美瑤”。這張票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因為孫美瑤不過是山東的一個土匪頭子罷了,到底是什麼事讓這位土匪頭子出了這麼大的風頭呢?
照片中右側這位身穿白布小褂的山東漢子就是孫美瑤。單看長相,這個著名“匪首”真是沒一點土匪樣子,看看他的神情,仿佛是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民,帶著幾分質樸和羞怯。這不得不讓我們要重新審視一下“土匪”這個概念。“匪”在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政治頭銜,對立的政治勢力往往互稱對方為匪,如北洋政府稱國民黨政府為“匪”,而國民黨政府也以同樣的頭銜來回敬。成者王侯敗者賊,就看誰笑到最後,誰才真的是“官”而不是“匪”了。孫美瑤是北洋政府定性的“匪”,但對北洋政府的敵人——國民黨來說,敵人的敵人乃是朋友,孫美瑤還算是“革命”的。直到現在,孫美瑤的最終身份仍沒有定論,這是因為北洋政府的政治地位一直不能有確定的曆史評價。孫美瑤究竟是“匪”還是“反帝英雄”“革命先鋒”,恐怕隻有再過一百年才能有結論。
1923年5月5日,在中國的鐵路大動脈——津浦線上,一列從江蘇浦口開出的“高速”“特別快車”正在飛奔。說是“飛奔”,其實時速不過也幾十公裏罷了,以現在的火車速度做對比,也就算是個慢車而已。但在當時,這種車已經是“高鐵”了,隻有洋人和中國的達官貴人們坐得起。這列嶄新的火車是時任內閣交通總長吳毓麟花重金從美國購置的,車上設施極為豪華考究,比較特別的是,車廂為全鋼打造,安全性能屬世界一流。
在這列火車的“頭等艙”中,一夥老外正在高談闊論,他們大多是外國在華的外交官和隨行的媒體記者,還有一個到中國來遊山玩水治療失眠症的英國人史密斯。在中國的土地上,這些人享受著強國在弱國的天然優越感。
火車馬上就要到達蘇皖魯交界的棗莊地區了。熟悉中國政局的人都知道這裏不久前剛發生了很激烈的官匪對決。本地最有名的土匪首領孫美珠被官軍擊斃,各路土匪義憤填膺,在孫美珠的弟弟孫美瑤推上了老大的位置。孫美瑤迅速集合了殘部,此時正躲藏在抱犢崮老巢裏,隨時準備找官軍報仇。
孫美瑤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早已想明白了在民國的正確活法,那就是找一個勢力做靠山,然後在各路豪強之間周旋。在哥哥孫美珠被擊斃之後,孫美瑤更明白了這個道理。他手下有將近三千多人,雖然其中隻有不到兩千人有槍,但在官方之外的各路勢力眼裏,他都是需要拉攏的“統戰對象”,甚至連包圍他的官軍有時也竟然也賣軍火給他,讓他保持適當的戰鬥力,這樣,官軍才有“任務”可做,才能得到更多軍餉。
如果就這樣待下去,孫美瑤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抱犢崮過神仙日子,但總這樣也不是辦法,“土匪”的頭銜壓在他頭上,讓他寢食難安。就像他的老鄉——宋朝的宋江一樣,他每天都在想著“招安”。如果能像東北的張作霖一樣,搖身一變成“大帥”,或者次一點,搞個師長當當,那才過癮。北洋政府當然也想招安他,但以孫美瑤當時的實力,和政府談招安似乎還嫌不足,要想和官軍到談判桌前平起平坐,他必須要摸一張好牌出來才行。這張牌其實是現成的,就看他孫美瑤敢不敢拿了。
津浦路上的特別快車還在疾馳,它就像一個鮮美的獵物一樣,來到了孫美瑤的嘴唇邊。作為一個賭徒,他沒有理由不把這張到手的牌先拿到手裏再說。
時間已經是淩晨2點了,津浦線一片漆黑。特別快車的司機突然發現前方鐵軌有些不對勁兒,他下意識地拉下了刹車柄。一陣尖銳刺耳的摩擦聲響起,大團的火星在鐵軌上迸發,車上的旅客都已經睡下了,很多人被硬生生甩到了座位下。火車雖然刹車了,但巨大的慣性又讓火車猛地插到了鐵軌旁的沙土地裏。司機很快反應過來:火車脫軌了。
還沒等乘客們掙紮著起身,車外已經響起槍聲和叫喊聲。一些身形高大的本地人砸碎了車窗玻璃,敏捷地翻窗而入,命令驚慌的乘客立刻下車。很明顯,遇上土匪了!
這些老外在中國橫行慣了,哪裏願意受這種委屈?一個叫羅斯曼的英國人抄起地上的茶壺就往土匪身上打。這些土匪沒想到會遇到抵抗,順手一槍,把這個羅斯曼擊倒在地。眾人一看,馬上都收斂了驕橫之色,乖乖地跟著走出了車廂。幾個持槍的老外還主動上交了槍支。匪徒們滿意地一邊押著眾人下車,一邊把車上的物資席卷一空。
隨同下車的還有幾十個中國人,其中幾個一下車就加入了匪徒陣營——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匪徒打進車上的內線。乘客們以為,這夥匪徒的目的無非就是搶點錢而已,但天一亮他們才意識到,這是一場驚心策劃的綁架案。所有中外乘客都被要求排成一列,沿著一條幹枯的峽穀向山中進發。顯然,土匪是要長時間扣押這些乘客。
這夥匪徒一共有800多人,首領正是急需一張硬牌的孫美珠。身處津浦路附近的孫美珠要抓幾個外國乘客是很簡單的,他已經探知這批乘客都是外交官和媒體記者,很容易造成國際糾紛,隻要人押在自己手裏,不怕政府不跟自己談判。
列車被劫之後,負責駐防臨城車站的陸軍第六混成旅一團一營營長萬伯龍很快接到了報警,立刻率部追擊。6日10時左右,軍隊追上了綁匪的隊伍,雙方發生了交火。但投鼠忌器的萬伯龍隻能下令停火,眼睜睜看著綁匪裹挾著人質遁入深山。所有人質費了好大力氣才到達了孫美珠的大本營——抱犢崮。這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孫美珠已經在山頂的小盆地行儲存了大量的飲用水和糧食,很多人質因為是在睡夢中被驚起來的,還穿著睡衣和拖鞋就跟著進山了。由於這些人的行程是早已公開的,所以他們被劫的消息迅速傳開,舉世震驚。人質共有外國人39人,媒體稱之為“洋票”,中國人30人,被稱為“華票”。
“臨城大劫案”就這樣發生了。一切如孫美瑤所料,巨大的政治壓力很快到了北洋政府頭上。駐北京外國公使團在一個月中連續召開了十多次聯席會議,連續向北洋政府發出抗議照會,要求限期營救人質、對死亡外國人從優撫恤等要求。後來,5月7日和8日兩天,駐紮在上海的多國軍艦紛紛起航前往南京,聲稱“必要時即行登陸”。這是的北洋政府大總統是黎元洪,他正和內閣總理張紹增鬥得昏天黑地,大劫案發生後,一池渾水被攪得更加汙濁不堪了。南方的國民黨趁機發動輿論對北洋政府大加攻擊,想借此要求各國放棄承認北洋政府,改承認廣東方麵為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機,而造成危機的不過是那幾十個人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