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民國的江湖 第十八章 最後的鏢局
1921年夏天,上海的一座建築物裏,一個秘密會議正在召開。開會的人有十幾個,他們在商量著怎麼成立自己的黨——共產黨。這一幕是國人非常熟悉的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場景。這次秘密會議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未來。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在中國的另一座大城市——北京,另外一夥人正在垂頭喪氣地吃著散夥飯,他們要做的不是新成立什麼,而是徹底結束自己的事業。一口口酒喝下去,一口口菜咽下去,滿是惆悵和不舍,他們即將被徹底遺忘,直到您看到這段話的現在。他們是會友鏢局的鏢師們,吃完這頓飯,中國再也不會有“鏢局”這種東西了。
鏢局是最有江湖氣質的行業。在每一個武俠小說裏,鏢局都是不可或缺的。武俠小說中那些動人心魄的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的場景,大多數是小說作者的想象,而對於一個鏢師來說,這一切都隻是他們的日常生活而已。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隻要有走路的人,就有攔路搶劫的人,因此也就有保鏢的人,這是鏢局這個行業最自然的存在理由。
當大清朝已經變成中華民國的時候,中國的練武之人還沒感受到現代社會給他們帶來的衝擊。在河北省滄州的鄉下,年輕人還在像祖輩那樣,農忙之餘拜師練武。滄州自宋代以來就是發配的“寶地”。人們還記得,當年林衝被發配到這裏服刑,一怒之下燒了草料場反上梁山的故事。凡是被發配到這裏的,絕大部分都是江洋大盜,身上都有些絕世獨立的功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有林衝那樣的勇氣出走,隻好默默在滄州終老。而滄州本地的年輕人則得到了莫大的福利,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全國各地的絕世功夫。這是“武術之鄉”的一個令人心酸的曆史由來。近代一些著名的武師,如霍元甲、大刀王五、千斤神力王王子平等,都源出滄州。很多新的門派也是在滄州發明的,要知道,全國的門派彙集到一起,必然要發生融合。
中國武術一貫要求弟子們牢記“練武是為了強身健體”這句話。之所以如此,正因為武術本不是強身健體,而是用來打人,或至少是用來防身。“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但如果帝王家不買呢?那隻好賣給需要的人。滄州的年輕武師們一旦學成,就要到北京、天津這樣的大碼頭討生活,他們唯一正當的出路就是到鏢局當鏢師。
年輕的鏢師們一入行,師父教他們的第一課不是新的獨門絕技,而是一門“江湖語言學”。經過幾百年的積澱,鏢局這一行早就從打打殺殺中悟出了江湖的真諦: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避免打仗。那些真正經曆過戰鬥的鏢師們都已經死去了。大多數活著的鏢師都把力氣用在結交各地的綠林好漢上,隻有在江湖上闖出令人尊敬的名號,鏢師才能真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