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民國的說法 第二章 中國式殺人
中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度。不管是居家旅行還是殺人放火,抑或是過馬路、吃東西,都能搞出中國特色來。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革命者立誌要改革這些中國式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司法,而中國式司法中最有特色的當屬“中國式殺人”了。
所謂中國式殺人就是殺了可以白殺,殺人犯可以用各種匪夷所思的招數讓自己免於一死,甚至能做到殺人者和死者家屬“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
1912年2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剛剛一個月而已,一樁近在咫尺的故意殺人案就震驚了這個嬰兒一般脆弱的政府。死者是南社成員周實和阮式。這個“南社”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組成的小組織,雖然玩兒的是純文學,但從名字“南”就知道他們也藏著鬧革命的心思,所謂“南”就是要和“北”也就是清朝政府別苗頭。在中國,一個組織隻要有了影響力,肯定有人來蹭社會關係,南社中有很多人是同盟會會員,這吸引了很多政治人物來加入,比如孫中山的手下於右任、陳其美等。
殺人案的起因還在武昌起義的炮聲中。當革命黨人突然在武昌首義成功後,各地的革命黨無不歡呼雀躍,各省紛紛拉出一個實力派人物宣布獨立於清政府。在江蘇省,清朝督練公所參議蔣雁行被推為江北臨時都督,通令山陽及附近各縣選舉代表赴清江浦開會,討論各地光複事宜。“光複”是當時的革命術語,就是從清朝手裏收回屬於漢族的土地,和“反清複明”的精神一致。周實和阮式在家鄉山陽縣早就動了起來,但清朝留下來的縣令姚榮澤卻不願遵從都督府的政令到清江浦開會。作為一個頑固的老官僚,他還不明白世道已經變了,還在觀望這場看起來有些幼稚的造反行動。山陽縣的士紳當然不會老老實實待著,他們推舉周實、阮式等五人去參加會議。這五人素來是當地的革命黨,如今革命成功了,當然要讓他們出頭。
周實、阮式被大會上的新鮮氣氛大大鼓舞了。他們的膽量和雄心也膨脹起來,人一回來後,就召集了數千人參加的“光複大會”,向民眾士紳宣傳革命的好處。既然已經做了國家的主人,革命黨當然不再懼怕姚榮澤這樣的清朝老官僚。阮式在會上大聲譴責姚榮澤既不赴清江浦開會,又不參加光複大會的消極對抗行為,罵到痛快之處,連下麵的士紳也成了訓斥的對象。這樣一來,形勢急轉直下。山陽的士紳人人自危,姚榮澤趁機散布謠言,說周實、阮式等人要打土豪分田地了,到時候士紳個個難逃。在輿論沸沸揚揚之際,姚榮澤感到自己出手的時機到了,隻要幹掉周實、阮式,這個山陽縣還是他的天下。
中國的舊官僚如果想殺一個自己的同胞,那有的是錦囊妙計。一天上午,周實的朋友何缽山邀請周實參加午宴,飯後周實告辭回家,經過學宮時,遇到一人手持姚榮澤函件,邀請周實到學宮議事。周實哪裏會想到自己的敵人是足夠狠心的?剛一進入學宮,一個大漢就持槍向周實射擊,周實身中五彈,當場氣絕身亡。下午,民團督隊官、參將楊建廷又誘騙阮式,說周實有要事與阮式商量。阮式預感到有事,急忙出門,結果剛一出門就被捆綁起來抓起來,押到學府剖腹致死。
周實和阮式就這樣死了。這大概是民國元年死得最窩囊的革命者。這種行刑式殺人對於縣令姚榮澤來說簡直就跟殺死個螞蟻沒什麼區別,他還像在清朝時那樣,為了免除後患,公開宣布周實、阮式二人是“土匪”,並逼著死者家屬畫押具結。昏頭昏腦的姚榮澤以為這樣就會蒙混過關了,但沒想到因此陰差陽錯地當上了中華民國頭號凶殺案的當事人,他用自己的糊塗和殘忍開啟了民國的司法史一個最震撼的教育運動。
凶殺案發生後,周實的父親周鴻翥被判處監禁十年。阮式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被迫逃到鎮江躲避。鎮江都督林述慶知道周實、阮式被殺之後,大大不滿,知道這裏肯定有問題,在這革命的當口,竟然有舊官僚拿革命黨人開刀,那還了得!於是馬上派軍隊到達山陽縣,質問姚榮澤周實、阮式的死因。姚榮澤一見革命黨人玩兒真的,頓時嚇破了膽,找機會逃跑了。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死者的後台很硬,他姚榮澤也不是好惹的,趕緊四處發動自己的社會資源,要和革命黨人決一雌雄。這也是中國人麵對官司時首先想到要做的事情——找人而不是找一個合格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