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風險防範 (3)(3 / 3)

生存與發展

富人的生辰突然間成了許多媒體的報道內容。韓國《中央日報》一項煞有介事的調查說,韓國前100名的富豪中40%出生在冬天;29名富翁中,大約60%的人出生在冬天,包括“三星”創始人李秉哲和“現代”創始人鄭周永。文章還說,不獨韓國,美國白手起家的40名年輕富豪中也有10名以上出生在冬天。

生在冬天的人,究竟是不是更容易致富,隻是個娛樂版的內容;但經濟的嚴冬是不是一個適合創辦企業的季節,卻是個值得認真探討的話題。經濟周期的哪個時點更適合創業?這兩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某些行業如通信、IT,某些地區如德國、日本,已經陷入經濟周期的漫漫嚴冬,廠商和消費者信心下降,投資者漸趨謹慎,破產並購增多,新創辦企業的數量和速度降低。香港著名股市分析家曹仁超,為灰心喪氣的人們開出了經濟緊縮期的“快活三老”:守在老本、老伴、老友——看來,經濟冬天確實不太適合創辦企業。

不過,也有研究表明全球500強企業中,不少恰恰是在曆史上的經濟低穀期創辦的。很多人都在研究三星等韓國企業在經濟嚴冬逆市崛起的奧秘,我總覺得這裏麵有一個因素被大家忽視了,那就是在近5年中韓國民間在娛樂、網絡創意領域勃勃有生氣的創業熱潮。三星手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時尚化的勝利,而三星能引領時尚潮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背後的韓國新創民間公司的創意設計,來源於風靡亞洲的“韓流”。誇張一點說,如果沒有年輕一代逆市創業,以青春熱血推動娛樂創意業作支撐,韓國製造業的冬天可能還會更加嚴酷。這些逆市創辦的企業,還可能對韓國傳統的企業哲學產生深遠影響:他們是小而美的,不再是大而全的;他們是民間資本而不再是國家或財團“下的蛋”;他們是輕型化、創意化的未來企業。

中國的情況大不相同。中國的企業,大多創辦於經濟擴張期或政策的春天。20年的企業史,能看出明顯的“生日胎記”:1984年城市經濟改革後,創辦了一批企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企業;1995年“海歸”們又創辦了一批新經濟公司——每一個創業潮都出現在經濟或政策的春天。個中緣由,非常簡單:在中國,政策周期很大程度上就是經濟周期,政府鼓勵與否,直接決定著工商注冊、銀行貸款、上市指標、人員戶口、稅收優惠等,從而也就直接決定著創業的熱度。柳傳誌有一個“孵蛋說”:其實中國企業主要還是“政策下的蛋”,逢春而發,遇熱出殼。

不單創業在春天,擴張也在春天。張瑞敏認為,海爾在黨的十四大後搞多元化,十五大後搞國際化,十六大後要全麵創新——中國企業十分善於捕捉政治大氣候的商機。

有一個問題:生在春天的企業,與生在冬天的企業,有什麼不一樣嗎?大體而言,春天企業對環境的要求與關聯度較高;冬天企業可能更依賴自己的生存能力。前者善於發展,後者精於生存。

不經曆一兩次低穀的考驗,不能算是成熟的企業。那些著名大公司在創始人離開後,暴露出的巨大虧損和問題,讓人頓生警惕。一路順風,步步趕點,企業擴張得很快,但一個風浪打來就翻船,實在是中國企業的通病。再說,國內政策與環境的周期在慢慢讓位於經濟(亞洲乃至全球)本身的周期。所以,生在春天,更得感知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