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麵我提到,指數基金是可以通過波段操作來實現更高收益的。其實這也是由指數基金的特點來決定的。
這裏講到的波段操作,對指數基金來說,其實就是波段操作指數。因為按照指數基金的規定,它是一種被動型的投資品種,基金經理是不能夠進行主動操作的。所以隻能由投資者根據自己對市場或者某個指數的判斷來進行主動操作。比如,如果您判斷股指期貨的推出可能會對刺激滬深300指數走出一波向上的行情,那麼您就可以提前買進滬深300指數基金。如果您覺得中小盤股在活躍了一段時間後,可能會進入一個調整周期,那麼您不妨先把持有的中證500指數基金拋出,以規避風險。
不過,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判斷指數的走勢比判斷整個市場趨勢的難度更大。所以,波段操作指數基金也是一件相對風險較大的投資方式。其實,投資指數基金還有兩種更重要的方法。一種是,如果您的投資周期足夠長,就可以長期配置它。另一種就是所謂的周期性配置,它不像波段操作那麼頻繁,但是要求投資者把握大方向。整個市場的風險究竟是很高還是很低,還是處在中間狀態,這個大方向是需要您自己去把握的。
總的來說,指數基金是一種被動投資產品,它本身不能為我們做任何的投資決策,如果您想要實現主動投資的目的,就隻能靠您自己來做了。
別被保本分紅忽悠了
近年來,很多基金都會推出分紅方案。不可否認,有些基金公司收益不錯,確實希望通過分紅讓基金持有人分享收益。但有些基金公司隻是通過高分紅吸引更多客戶。
在分紅問題上,應考慮到有些基金公司用來分紅的錢可能是拋售了股票。如果其持有的股票正在上漲周期,對基金持有人很可能造成損失———要麼錯失優質上市公司的股價未來的增長空間,要麼在基金公司購回已拋售股票的過程中提高了持倉成本。所以,選擇基金時,並非分紅越多越好。如果某隻基金投資一個行業一段時間後,覺得行業潛力已充分釋放,需要調整資產配置,這時的分紅才是正常的。
一些基金公司為了吸引基民投資,違背為客戶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道德準則,頻繁分紅,以分紅的“噱頭”,造成“分紅多的基金更能創造價值,更值得投資”的假象。
現代的財婦們雖然精明睿智,但也不乏貪圖近利,在基金投資方麵往往被保本分紅忽悠了。
李梅,某縣××局副局長,2007年4月間,股市一路飄紅,全縣幹部職工興起基金熱的時候,她也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從銀行裏搬了出來,投資基金。
當時,李梅買了95000元的基金,到了2007年9月,分紅45000多元,她恨自己沒錢,當初投入太少了,要是……可以說,這半年中,她的投資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每天晚上9點與愛人一起打開電腦看看基金淨值,都有上百塊的進賬。比她上一天班的工資還要高一些,天下竟有此等好事!
李梅的投資衝動就是在此時產生的,她與愛人商量後,就拿出自家的房產證作抵押,從縣農業銀行貸了50萬元出來,全部買了基金。
貸款買基金時,李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下的決心:她認為自己是個領導,對中國的國情還是了解一些的:再隔八九個月中國就要舉辦奧運會了,這股市在奧運會以前高層領導肯定不會讓它跌!
可投資不遂人願。李梅買基金才一個星期,也就是投資50萬,才賺了1萬多的時候,股市就開始下跌,那幾天中央正召開十七大,按她的判斷股市上漲才對,突如其來的跌跌不休,讓李梅和她愛人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