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購物已從最初滿足基本需求的簡單行為,逐漸演變成很多人最熱衷的休閑活動,表現為強烈的心理需求,甚至是一種病態。開心時購物,難過時購物,失戀時購物,閑來無事也購物。
和喬鳳比起來,北京某藝術院校三年級學生李敏卻成為了“負債購物狂”一族。
在她看來,隻要是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定要收入囊中,“有了它我的人生就完美了”。盡管家長每月都會按時提供生活費用,但是李敏還是常常陷入經濟危機。
事實上,在國外也有不少這樣的“購物狂”。每到周末,她們瘋狂采購,但對自己的“戰利品”卻極少有滿意的。據統計,美國已有1000萬人患有類似購物狂的精神障礙,而韓國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因透支信用卡成為負債累累的“卡奴”。
有專家認為,患上網購癮,就像吸毒一樣。由於貨品選擇多樣、易於對比、鼠標輕輕一點就可購買等特點,刺激了部分人群的過度消費,甚至一天收不到包裹就渾身不自在。
雖然購物狂從人群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要高很多,但在過度消費的個案當中,部分男性也熱衷於購物甚至迷戀。在黃韶飛的臨床經驗中,就有男士來求助的案例。一位男士在事業成就後,突然感到沒有寄托,於是他開始買車,最初還是一段時間換一輛車,最後到了控製不住的地步。
中國傳媒大學心理學教師倪桓指出,目前還有一個準購物狂群體,也可稱作“購物癖”。這類人群還沒有達到購物狂的程度,但是一般手頭有錢就想買東西,如果不買內心會感覺壓抑和煩躁,一旦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就會突破尺度,加入購物狂的行列。
還有一種比“購物癖”表現形式更加嚴重、已經形成了一種病態心理的人群,這類群體在情緒特征上顯得更加抑鬱,並且缺乏自信,隻能通過購物來改善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購物狂”。
2、壓力下的“零點思維”
有心理學專家指出,購物狂在臨床上分為:缺乏自製力的衝動消費型、由嗜好變成沉溺上癮的過度消費型、“耳根軟”的被動消費型、減低空虛感覺的逃避消費型、隻愛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貪便宜而大量購買的瘋狂講價型等六種類型,而每種類型雖然表象類似,但是形成原因不盡相同。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購物狂”和暴食症、偷窺等一樣,都屬於衝動控製疾病的範疇。
有些人瘋狂購物是因為應激事件,偶然的購物發現精神得到緩解,心情得到愉悅。於是長此以往形成了極端,構成心理上典型的強迫行為。
有些人是由於自我價值感低,差不多每天都要購買,用外在的物質來增強自我價值感。也有部分購物狂是由於缺少安全感,缺少情感寄托、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愛引起的。
倪桓指出,造成購物狂的原因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外界。經濟高速發展使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不僅局限使用價值本身,還包括一些附加價值,例如品牌、包裝等;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快速的生活節奏、時代的發展強調個性的張揚,都成為購物狂群體產生的社會因素。
“另一個最突出因素就是商品經濟中的消費刺激。”倪桓說。在商家打折、送禮、限量發行的蠱惑下,部分人時常會莫名而生購物衝動,並且變得不可自抑。
早前就有媒體援引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得出的結論稱:當買到一樣異常昂貴、價格超過平時正常購買力的商品時,購買者正常的思維能力便幾乎降到零點。
3、症結的治本之道,“解決黑暗的最好、最有效辦法就是裝上電燈。”
造成購物狂行為的背後原因是因人而異的,隻有認識壓力源、找到適合自己心理宣泄的渠道、認清造成強迫購物的本質,才能解決問題。
倪桓建議購物欲望強烈的人群出門隻帶一定數量、而且是自己能控製數量的現金。現在很多人都用購物卡,刷卡就沒有現金流動的感覺,沒有特別清醒的意識,購物時帶少量現金可以從外在克製購物需求。或者找同伴一起逛街來監督自己花錢的方式和數量,也不失為一種抑製購物欲望的方式。
複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博士則表示,當發現自己有購物狂的購買衝動時,不妨嚐試一下其他比較合理的壓力宣泄的方式。比如發展更多的興趣愛好,不一定隻是通過占有物品才能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
“其實早就意識到購物上癮的壞處,現在通過心理谘詢師的幫助已經有所緩解。”喬鳳告訴記者。同時她也在互聯網發帖求助,因此熟識了一些相同經曆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招、監督,共同戒除“購物癮”。
貪吃會把你拉入黑洞
貪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生活,同樣適用於理財。一個人有很多心,比如良心、恒心、決心、信心、忠心等,可有一種心處理不好卻是要栽跟頭的,這便是貪心。物質欲和精神欲統一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一股巨大的人生動力,激勵人們在事業的道路上奮力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