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麗人理財,慎入誤區——麗人理財須謹慎(3)(2 / 3)

果不其然,股市在5月29日開始進入了讓人驚心動魄的調整期,股指接連下滑,幾天下來,葉欣手上基金的紙上富貴天天縮水,市值由原來賺取的十幾萬逐漸變得僅能賺取不到七萬,到此時,葉欣才後悔萬分,眼看著已經到手的財富又不翼而飛地走了,恨不得伸手重重地打自己的耳光。。

其實周璿也知道,她還是在心疼那幾乎是賺到手了而最終因為“貪心”而沒賺到手的幾萬塊錢。正是由於貪心,才讓到手的肥肉不翼而飛。

事實上理財成功的標準完全在於自身,如果欲望很少,那會常常體會到成功的幸福,如果欲望無窮無盡,那就不得不靠更大劑量的外界刺激才能感覺興奮,逼著離開“投資”的康莊大道,走向“投機”的不歸路。而常常是越貪心得到的卻越少,不貪心好好操作的人,得到的卻會比想象中的多。

現代女性聰明睿智,理性理財,在理財過程中要做到恰到好處,切記貪得無厭。

警惕陷阱不聽人忽悠

如果走進銀行網點,就會看到花花綠綠的理財產品介紹,其中個人理財產品占據了很大比例。很多地方隨處可見“本基金的預期收益穩定”、“本產品的累計淨值在全行業中穩居冠軍”等宣傳語,這些個人理財產品較儲蓄高不少的預期收益也吸引著眾多的市民。然而這些個人理財產品真如宣傳的那麼“穩”嗎?實際上,銀行對個人理財產品風險揭示的刻意回避,很容易混淆客戶對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的判斷。

許然去年在某銀行購買了8萬美金的外彙理財項目,銀行在廣告上聲稱“交由銀行專業人士打理,就能定期獲得更高穩定收益”。但時過境遷,許然非但沒有獲得穩定收益,並且連本金都有損失的可能。幾經交涉後,銀行給出的解釋是,由於海外市場的資金波動,許然的收益受到影響。而當初合同上寫明,“交易屬於投資型的理財產品”,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風險。

現在,一些銀行進行產品宣傳時,往往隻注重“預期收益率達到多少多少”的宣傳,但對於產品中暗藏的風險卻一言帶過。因此大家一定要在購買產品前擦亮自己的眼睛。

同時,要警惕“地下保單”的誘惑,這種保單往往難保平安。

保險理財成為眼下較熱門的理財方式,然而現在卻存在較多的“地下保單”理財陷阱。

一直以來,由於國內保險公司不能提供客戶所需的外幣給付長期性壽險產品,導致“地下保單”在內地特別是沿海地區長期存在。由於“地下保單”在國內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具有極大的風險,一旦發生糾紛,投保人要到港澳地區索賠或者起訴保險業務員,將會十分困難。此外,還有一些“地下保單”根本就是偽造的假保單,保險業務員有可能利用境內外保單的差別,為投保人設置陷阱。

不少中了“地下保單”陷阱的客戶不僅對境外保險知識缺乏,甚至對保險本身也不甚了解。

立萍是深圳開發後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地產生意讓她在上世紀90年代即開上了寶馬轎車。前年,立萍通過自己的好朋友、做建材生意的徐女士認識了來自香港的保險代理人張某。在她的遊說之下,立萍決定買徐老板一個人情,在深圳簽署了一份香港保險公司的人壽保險,年繳保費約1.4萬美元,合同約定8年繳清,從55周歲時開始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