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方力鈞的“茶馬古道”(1 / 1)

方力鈞帶有頑世色彩的繪畫作品,曾與崔健的音樂、王朔的小說一道成為時代的標誌。1989年他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光頭”形象,隨之“光頭”成為當代繪畫的前衛符號。作為中國先鋒藝術的代表,其作品受到大批國際知名收藏家和收藏機構的青睞,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繪畫之餘,開酒樓、拍電影、收藏古董,方力鈞活得更加自在,並為藝術家向商業轉型找到了突破點。常去雲南寫生,方力鈞迷上了雲南菜,為了在北京也能吃上地道的雲南菜,他和兩位朋友合夥開了茶馬古道。

方力鈞覺得開餐館對他的繪畫創作是一種補充,“因為老在畫室裏畫畫,時間長了,一種恐懼感由然而生。”他不希望自己是瘋子藝術家,相比較,他更願意做鍾點工。每天九點鍾他都會準時開著私家車從位於燕莎博雅園的家出發,一小時候後到達宋莊的工作室,開始自己的繪畫創作。

方力鈞開的“茶馬古道”餐廳位於北京SOHO現代城會所的三層。走進餐廳,入口處擺放了數名畫家的畫冊和各種藝術品,牆上裝飾著各種茶——銅錢狀、餅狀、磚狀、元寶狀。方力均的巨幅油畫懸掛在餐廳的東麵牆上,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早就聽說二層的地板是透明玻璃的,在全北京獨一無二,女孩子穿裙子不敢上二樓,這也吸引了不少食客的好奇心。人們從樓下往上一看,上麵人的鞋底牌子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方力均說:“一開始我也擔心過,怕女孩子穿裙子不敢上去,但還是有不少女孩子專愛往上跑。”

2007年,方力鈞在張元的《綠茶》裏客串了一把,張元借機用他在SOHO現代城的“茶馬古道”做背景,省下了不少場地費。“這家餐廳的裝修是一些朋友幫我的,室內環境由王永剛、蕭昱設計,室內家具設計是邵帆做的,其中一些玻璃桌子是蕭昱設計的,菜單是李津畫的。從規劃到擺設全部采用直線形式,以白色為主,黑色、褐色作為點綴。”方力鈞說。

“茶馬古道”借力於藝術家和全新的概念設計,在世界上漸漸出名,美國的《時代周刊》曾把“茶馬古道”評為亞洲最佳餐館。當然,餐廳並不是藝術館,還要求經營到位。方力均說:“我的搭檔在雲南有兩家餐廳,雲南菜的原材料由他來供給。北京的‘茶馬古道’都是由我來做。餐廳交給管理公司來管理,他們要比我們職業得多,比如控製成本什麼的。我們三方麵各司其職,合作得非常好。由於加入了藝術的因素,所以我們做得並不像常規的餐廳,完全是另類的概念和運營方式。”

身為藝術家的方力鈞希望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社會上人們關心什麼,在乎什麼,他也在關心什麼,在乎什麼。“淺薄的藝術家才靠做怪象來吸引人,比如說像動物園裏麵關的猴子一樣,它不做怪象的話沒人會注意。如果做怪象,別人就會用香蕉、蘋果圍著它。這樣就能形成一種效益。但是,我想藝術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麵向正常的人群,最正常的觀眾。”

2009年春節後,方力鈞在亞運村開了他的第三家茶馬古道餐廳。由於喜歡上手撕小鱉這道菜,他又開了兩家湖南菜館嶽麓山屋。

方力鈞說,“沒有比每天觀察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各色食客更能了解正常人群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生活經驗、思考方式。”而這些形形色色對方力鈞的繪畫創作靈感似乎有著極其重要的激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