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何時候都不過時,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知識隻有學習了才能擁有,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讓知識更加深刻,對事物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麵、準確。
“知識就是力量”,“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是人才”,沒有足夠的知識,幹什麼都是盲目的,即使是在大家覺得簡單的理財上麵,沒有足夠的知識也是不會實現的。
知識讓我們提高自己對股票,對基金,對貧富的認識,讓我們從根本上減少貧富的差距,用科學的態度去理財。
今天,“學習”已經成為一件引起全社會重視的大事情。從大的方麵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小的方麵說,每一個組織都希望將自己建設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
我在這裏所說的學習,不是指正規的學校教育。學校的教育為個人提供了基本的知識工具。離開學校後的學習是指個人運用在學校中學到的基本知識來獲得幫助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新知識。這兩類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並不相同。在學校裏的學習主要是學習書本上麵的知識。
如果你足夠聰明,並且願意在書本知識學習上花一些工夫,那麼你可以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但是離開學校後的學習僅僅靠你的聰明是不夠的,它需要的是一個綜合能力。例如怎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學校教育從來不願意在這上麵多花一點時間,但是在我看來,學習如何賺錢乃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十分重要的事情。當然,你還需要學習與自己所從事職業有關的書本知識,因為可能你在學校期間並沒有掌握這些知識,或者知識已經更新,需要你學習更新後的知識。
雖然說發現這種理財良機需要憑常識,但是,如果沒有一點理財知識,你連這些常識都沒有,又怎能發現這種機會?比如,如果不知道什麼是封閉式基金,不知道什麼是折價率,怎麼可能抓住2006年封閉式基金的難得機遇?而且,這種機會即使再來100次,也依然會一再錯過。所以,光有理財意識還遠遠不夠,學習理財知識是進入市場的必須前提。
股神沃倫·巴菲特就他自身的經曆總結:最好的投資就是學習、讀書,總結經驗、教訓,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學問,培養自己的眼光。巴菲特學習了那麼多投資理財的知識,才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資者,那麼,不學習理財知識,能夠比巴菲特做得更好嗎?
就像今年30歲的陳先生,畢業於名牌大學,目前是一家大公司的電腦部經理,新婚一年多的太太正在上海讀研究生。陳先生為了“三十而立”,天天忙事業,懶得學習理財知識和打理家財,對各種理財產品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家庭現有的20萬元積蓄全部存在銀行裏,所以單從理財角度講,他的“成熟度”和二十歲的年輕人一樣,而學習理財的熱情卻和四十多歲的人差不多。
所以,陳先生的當務之急不是“三十而立”,而應當是三十而“理”。
理財建議三十而“理”從充電開始陳先生首先要進行理財知識的充電。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理財產品的不斷推出,人們關注理財,學習理財的熱情日漸高漲。過去是“君子羞於談財”,現在人們見麵聊的話題卻多和錢有關,可以說是“三句不離理財”。在這種理財環境下,陳先生平時應該多看些理財書籍,參加銀行組織的理財講座或理財沙龍,提高自己的“財商”,三十而“理”從充電開始。
在對待學習這件事情上,有錢人和窮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有錢人認為自己知道的還很不夠,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來增長知識,提高實踐能力。而窮人則滿足於自己已有的知識,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知道很多了,足以應付生活和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