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清楚朋友不等於合夥人,許多人在創業的時候都喜歡找自己熟悉的朋友,這些人或者是同學、同鄉,或者本來就是生意上的朋友。因為大家都覺得知根知底的,大家都是朋友,脾氣也很了解,合作起來很方便。

而且既然大家都是朋友了,以後矛盾肯定少了,有什麼問題都好解決。但是但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生活上,甚至在人生理想和習慣上相同不能等同於有同樣的生意旨趣。因此,選擇合夥人的第一原則應該是:兩人都對同樣的經營方向感興趣。

幾年前,在廣州有三位同在機關工作的朋友,因為不滿足一杯水、一根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工作狀況,決定合作開辦一家公司。由於他們所在的機關本來就是管理城市建設的,所以他們誌趣很容易統一在建築領域。

這三個人中,小黃是學工程設計的,小劉在單位負責財務工作,小楊是機關秘書,沒有從事建築領域的實際經驗,但是因為長期跟領導的關係,方方麵麵比較熟悉,考慮問題也比較成熟。

開辦公司的想法是小黃先提出的,但他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資金。小劉、小楊二位舉手讚成後,這些問題在大家的努力下,居然迅速解決了。

於是,這三個人組成了黃金搭檔,他們模仿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故事,給公司取名桃源。在以後的四年間,三個人沒日沒夜地幹,小楊負責公司的對外聯絡,小黃負責公司的工程設計,小劉擔任公司的財務總管。由於正趕上全國房地產熱,廣州的樓市不斷升溫,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桃源公司的財產額持續上升,逐漸成為廣州建築界小有名氣的民營建築公司。

然而,公司獲得發展的同時,這三人的合作卻沒有持續下去。他們三人分別負責公司的三大部分業務,四年期間逐漸都有了自己的班底,儼然構成三大派係。

這些手下為了爭奪利益,不斷在自己的領導麵前吹風,製造不和。而這三位老板也早已經相互不服氣。四年期間,小楊因為經常在外聯係,門路更廣,加上對建築技術不了解,逐漸把興趣轉到炒作樓市方麵。而小黃的興趣點也逐漸集中到建築設計上來。本來他們是按照三三製分成的,伴隨利潤的增加,誰都對這種分配比例不滿意了。

小黃認為公司全靠他摸爬滾打才有今天的規模,而另兩位隻是動嘴皮子,耍筆杆子,居然也要平均分成。

小楊隻熱心做樓市投機生意,對公司向實業化發展興趣不大,他還對小劉的財務持情緒態度,幾次揚言要查賬。

就這樣,桃園三結義的朋友漸漸變成了陌路。桃源公司的業務也日漸稀少。

眼看公司業務低落,三個股東的分家也提到了日程上來,大家都知道分家對誰都沒有好處,無奈各有奮鬥的目標和追求,隻好勞燕分飛。

他們的解體是很明顯的,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有共同的創業心理,隻是一時的興趣和動力而已,要想讓自己的公司能夠長久地活下去,那就必須找到真正生意上的誌同道合,就必須是有共同的興趣點和創業動力,否則,隻能是短暫的結合而已。

一般來說,這樣的幾種人最好不要選擇來做自己的合作夥伴。

觀念意識有分歧者不可以合夥;

目標認知有分歧者不可以合夥;

利益分配有分歧者不可以合夥;

一股獨大者不可以合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