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聆聽80後對互聯網投資的理解(2)(1 / 2)

餘曉光:中國的互聯網市場,是一片免於政府行政幹預的綠洲,因為中國用戶用慣了盜版,沒有付費文化。所以從進化的角度看,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商業模式是世界領先的。像奇虎360這種靠免費殺毒吸引用戶,再把用戶通過廣告來貨幣化的商業模式也是中國獨有。小米手機不但在中國取得成功,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正是中國互聯網模式全球領先的表現。但遺憾的是,最能代表中國經濟特色和生產力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海外上市。幸運的是,我很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把所有的精力和投資都集中在海外市場。

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商業價值還有社會價值。比如新浪微博在商業上也許並沒有人們預期的那樣成功,但是其社會價值無法估量。另外電商、遊戲、教育、廣告、醫療、服務業等各行業都在受惠於互聯網對生活的改變,隻是有的改變非常劇烈,獲得極大的商業成功,創始人也成為年輕人的偶像。而有的改變顯得默默無聞,但漸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質變。通過觀察社會的變化,發現潛在的投資機遇,是我這些年來比較有效的工作方式。

《紅周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海外市場,除了上述原因,還有無其他因素?

餘曉光:A股更多的是結構上的問題,同樣的企業在海外和國內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定價方式。因為海外市場的規則更符合市場化運作的機理,所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洞察力可以獲得應有的回報。而國內市場的運行機理有很多人為的因素,從投資的角度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投入產出完全不成比例。依據公開信息和自己的判斷所做的決策,一切投資行為和判斷依據都可以放在陽光下,而隻有放在陽光下的事物才可以接受別人的檢驗,才可以更好地做大,這也是我選擇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紅周刊》:“2014年的A股,與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沾邊的企業都會受益”,現在這個觀點是否有改變?

餘曉光:中國傳統經濟處於世界經濟產業鏈的末端,所以同樣的投資邏輯,國內跟海外的選擇完全就不是一個量級的。比如去年蘋果就有動作在下一代手機中使用藍寶石玻璃,我去年就寫了一份關於蘋果藍寶石合作企業GTAT的分析文章,等這股風刮到國內A股已經是四五個月後的事了,而在投資標的選擇上也都是些很牽強的企業。直接投資GTAT,我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獲利頗豐,但在國內,我也不知道如何選擇。

《紅周刊》:智能硬件創業公司2014—2015年要死一大批?怎麼講?

餘曉光:目前從產業鏈裏了解的情況,蘋果的可穿戴設備今年就會麵世,並且計劃月產量是之前全部可穿戴設備年銷售的總和還多。就像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蘋果的可穿戴設備因為其軟硬件集成優勢,勢必掀起可穿戴設備的大浪。我之前都建議身邊的朋友今年不要買300元以上的可穿戴設備,因為蘋果的可穿戴產品推出後,這些東西馬上就會成為雞肋。

現在國內的智能硬件創業就好像要趕在蘋果強拆前搶建一樣。大眾消費品市場需要蘋果這樣的企業樹立行業標準,標準的土壤上會長出多元的應用,這會是國內開發者創業的新樂園。

《紅周刊》:2014年4月份您曾寫過一篇《泡沫的代價》,如何看待調整過後的互聯網上市公司?

餘曉光:泡沫最大的代價就是破滅後永遠無法恢複到之前高位的風光。具體到投資上就是股票賬麵價值永久損失的風險。這不隻是互聯網企業,其他估值過高而後續增長乏力的企業都有這方麵的風險。從投資的角度看,今年以來的中概股大範圍調整已經釋放了相當的風險,普遍跌幅都有30—50%,但少數優秀公司基本沒有下跌,大範圍下跌之後正是撿便宜貨最好的時機。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如果對所投資企業後續發展得出正麵的結論,那麼此時正是加倉的大好時候。市場總是在極端樂觀和極端悲觀之間波動,作為職業投資者需要利用市場情緒的波動,而不是悲觀的時候更悲觀,樂觀的時候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