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圈形態
對商圈形態的了解是進行商圈分析的基礎,一般而言,商圈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商業區。商業行業的集中區,其特色為商圈大、流動人口多、熱鬧、各種商店林立。其消費習性為快速、流行、娛樂、衝動購買及消費金額比較高等。
②住宅區。該區住戶多,至少須有1000戶以上。住宅區的消費習性為消費者群穩定,便利性、親切感、家庭用品購買率高等。
③文教區。該區附近有大、中、小學校等。文教區的消費習性為消費群以學生居多,消費金額普遍不高,休閑食品、文教用品購買率高等。
④辦公區。該區為辦公大樓林立。辦公區的消費習性為便利性、外來人口多、消費水準較高等。
⑤混合區。住商混合、住教混合。混合區具備單一商圈形態的消費特色,屬多元化的消費習性。
(2)商圈的確定
對現有商店商圈的大小、形狀和特征可以較為精確地確定。在國外,一般用信用證和支票購物,可由此查知顧客的地址、購物頻率、購物數量等情況,國內可以通過售後服務登記、顧客意向征詢、贈券等形式搜集有關顧客居住地點的資料,進而劃定商圈。
但是對於一家尚未設立的連鎖店鋪而言,由於缺乏商圈統計的基本資料,當然更談不上顧客的支持程度了。因此在從事商圈設定考慮時,可以針對設店地區居民的生活形態及具有關聯性的因素為出發點,並配合每天人口的流動情形,深入探討該地區人口集中的原因,以及其流動的範圍,以此作為基本資料來從事商圈的設定。
尤其是一家大規模的連鎖經營企業,其商圍的設定並不像一般小型商店是徒步商圈,可能顧客會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前來,因此其商圈乃屬於特性商圈,所以對於設店地區內工作、學習的人的流動性、購物者的流動性、城市規劃、人口分布、公路建設、公共交通等均要加以觀察,並配合各有關的調查資料,運用趨勢分析以進行商圈設定。
(3)商圈內容的組成
商圈分析的內容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①人口規模及特征:人口總量和密度;年齡分布;平均教育水平;擁有住房的居民百分比;總的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職業分布;人口變化趨勢,以及到城市購買商品的鄰近農村地區顧客數量和收入水平。
②勞動力保障:管理層的學曆、工資水平;管理培訓人員的學曆、工資水平;普通員工的學曆與工資水平。
③供貨來源:運輸成本;運輸與供貨時間;製造商和批發商數目;可獲得性與可靠性。
④促銷:媒體的可獲得性與傳達頻率;成本與經費情況。
⑤經濟情況:主導產業;多角化程度;項目增長;免除經濟和季節性波動的自由度。
⑥競爭情況:現有競爭者的商業形式、位置、數量、規模、營業額、營業方針、經營風格、經營商品、服務對象;所有競爭者的優勢與弱點分析;競爭的短期與長期變動;飽和程度。
⑦商店區位的可獲得性:區位的類型與數目;交通運輸便利情況、車站的性質、交通聯結狀況、搬運狀況、上下車旅客的數量和質量;自建與租借店鋪的機會大小;城市規劃;規定開店的主要區域以及哪些區域應避免開店;成本。
⑧法規:稅收;執照;營業限製;最低工資法;規劃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