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獨處,是另外一種境界(1 / 3)

第十九章獨處,是另外一種境界

北大人認為,一個人若是能在適當的時間選擇做短暫的獨處(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都是一個很好的轉機,因為它能讓你留出時間觀察和思考,使你在獨處的時候找到自己內在真正的世界。

學會默默地享受生命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魯迅(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文學家)

法國偉大的哲學家盧梭說過:“我立即將我的思想從低處升高,轉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轉向事物普遍的體係,轉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議的上帝。”為了到花園裏看日出,他必須起得比太陽早。為了享受一個隻屬於自己的下午,他邁著平靜的步伐,到樹林中去尋覓一個荒野的角落,一個人跡罕至,因而沒有任何奴役和統治印記的荒野的角落,一個他相信在他之前從未有人到過的幽靜的角落,那兒不會有令人厭惡的第三者跑來橫隔在大自然和他之間。他靜靜地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妙,享受著生命帶給人的思考。

很多時候,人不是自己太孤獨了,而是我們不太經常和內心的自己溝通了。你疏遠了它,它也同樣和你陌生起來。這個過程很像神話傳說中的靈魂歸殼,開始是我們從那個真實的自我中走出,迷失於這個花花世界。也許我們的周圍開始多了些許喧囂,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誘惑,於是我們的心也開始變得難以平靜。站在城市的街頭,漫無目的地流浪和尋找著前進的方向,心裏充滿著浮躁與不安。自己努力地試著融入那種喧囂,但很難,於是渴望有份寧靜,在寧靜中默默地享受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默默地用心體會,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魅力,才真正懂得了珍惜生命、享受生活。人們一直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遠離時間塵囂的世外桃源,其實,真正的世外桃源就在我們的心中,隻需用心感悟便可獲得,這是完全超越物質世界的審美體驗,是一種陶醉於自我的快樂和享受。在這個喧囂的都市裏,靜下心來,在獨處中修煉自己,是把美麗的自然之靈魂種在心中。這樣可以拭去很多的煩躁與不安,可以讓疲憊、緊繃的心靈放鬆下來,默默地享受生活中隱藏的幸福。

默默地享受生命,不要在塵俗中庸碌之後,甚至在生命消失殆盡時才漸漸感悟。其實,默默地感受生活隻是一種提高生活質量的處世態度,是一種冷靜感受人生的深邃而智慧的境界。佛家講,生活是一種修行。在這樣一種修行中,我們需要有耐性,即使在無人問津的時候,也能自己默默地忍受孤獨與寂寞,並且從中體悟到人生。

盛大公司總裁陳天橋在1993年以優異的成績從複旦大學提前畢業,被分配到陸家嘴集團公司,每天在一個小房間裏放映有關集團情況介紹的錄像片,一放就是10個月。10個月裏,陳天橋根本無法去跟別人談論自己的遠大理想,也沒辦法在簡單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負……他第一次體驗了人生巨大的落差,品嚐到寂寞的滋味。

陳天橋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很快就意識到寂寞也是磨煉意誌的絕佳機會。這段時間,他潛心讀了很多書,形成了他後來獨特的管理風格的基礎。10個月之後,正趕上集團下屬的一家企業有個幹部掛職鍛煉的機會,集團選定陳天橋擔任那家有著200多人企業的副總經理。在掛職鍛煉期間,來自複旦大學經濟係的教育背景使他擁有出色的戰略眼光,而寂寞的錘煉讓他克服了一般年輕人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的缺陷。

“我認識到,無論有怎樣的抱負,首先是要社會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會來適應你,這是當時一個很大的收獲。”陳天橋說,“在我當時這樣一個年紀,這樣一個背景,我能耐得住10個月的寂寞,躲在一個小房間裏放錄像,我自己感覺這對後麵的年輕人還是有所啟示的。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如何如何,要幹這個,要幹那個,但無論幹什麼,首先要適應環境,而不是等著環境來適應你。”

所以,學會享受寂寞,寂寞是一種內斂的品質,這樣的品質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定力,才能約束自己的心靈,不被喧囂的俗物所汙濁。多看書,多一些獨立的思想,多體驗一下寂寞,人生的真諦實際上就隱藏在極為平凡的事物中間。忍受寂寞,其實也就是在默默地享受著生命,這需要有一顆寧靜的心。

王維有詩雲:“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說的就是一種空靈恬靜的精神狀態。此處的“靜”有自然界的寧靜,更是詩人內心淡泊的真實寫照。一個人,放下所有的思緒,品上一杯濃濃的香茶,或喝上杯白開水,抑或抽支煙,釋放一下自己的疲憊身心。在百忙或喧囂中,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慢慢享受。

【北大心理課筆記】

在長夜到來的時候,或閉上眼,或看看星星和月亮,也許我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學會默默地享受生命,或許我們就能坦誠地麵對現實,笑迎陽光;或許我們就會少些浮躁,多些平靜;或許我們就不再埋怨自己,努力在現實的世界裏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寂寞是一種清福

忍受寂寞,忍耐,默默擔當一個大宇宙,像自然一樣默默。

——馮至(畢業於北京大學德文係,詩人)

對於無聊者,寂寞是一種難耐的苦境,而對於有心者,寂寞卻是一種難得的清靜。無聊的人,即便身處鬧市也會索然寡味,寂寞難耐;有心之人,哪怕獨對曠野亦覺生機盎然,天開地闊。

蘇軾身在廟堂陷身政務之時,佳作甚稀,而一旦置身民間得閑靜思,好詩好詞接踵而至;文天祥身陷囹圄,其身始閑,其詩方雄;杜少陵沉鬱頓挫,驚人之筆,多成夜間;“夜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其言悲壯,其境雄壯,而寫這首詞的時候,辛稼軒已鬢發蕭然,已非少壯……

梁實秋也在《寂寞》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裏,焚起一爐香,嫋嫋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裏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更與心境有關。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裏去尋求,隻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廛裏,陋巷裏,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遊。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