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2)(2 / 3)

了解孩子心思 小孩子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小孩往往會試著去做一些傻事,也往往會有一些怪念頭——至少按大人的標準來看是這樣。如果你以一個大人的觀點來評判小孩的行為,那會讓你也做出傻事。一個2歲的小孩跑到外麵的大街上去,他並非是想跟父母過不去,而隻是要去把他的球撿回來。欲望突然間產生之後,緊接著就是行動,中間不會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個5歲大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夥伴的玩具,他就會去把它“借”來。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後可能會停下來,掂量一下所要采取的行動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道德,而小孩子不會這麼做。貫穿本書的內容,我們將教會你如何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問題,從而讓你能夠了解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行為,並且能夠想出辦法去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我們稱之為“先想孩子所想”。下麵來看我兒子馬修的故事。

我們的馬修在2歲的時候是個十分專注的孩子。在玩遊戲時他總是全神貫注,到了該離開的時候總是很難讓他停下來。一天他正玩得起勁,到了我們要出門的時間(我們的一個約會要遲到了),瑪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馬修硬抱到了門口,馬修像一般2歲大的孩子那樣吵鬧著、掙紮著。起初,瑪莎像平常那樣有一種“嗨,這兒是我說了算”的想法,並且認為要馬修馬上服從自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當她把哭鬧、掙紮著的孩子抱出門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的養育標準出現了偏差,她並沒有用最佳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她所做的行為是出於她急著要去赴約,並沒有顧及馬修的需要,馬修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個逐漸的過渡。她認識到在馬修正玩得高興的時候,突然要他停下來並不符合他的天性,盡管我們的確有時間的限製。他並不是要公然地違抗他的媽媽,而隻是忠實於自己的意願。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告別他原先的活動,於是她平靜地把他帶回到玩耍的地方,同他一起坐下來,然後一起說:“再見,玩具;再見,卡車;再見,小汽車。”直到他能夠從玩耍中輕鬆地擺脫出來。這隻不過花了幾分鍾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我們就得在車裏把同樣的時間浪費在與馬修鬧別扭上。這不是一個什麼“技巧”或者“方法”,這種養育行為自然而然地產生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相尊重,以及瑪莎對馬修的了解。這麼做完之後,瑪莎感覺很好,因為這麼做讓她達到了目的——沒費什麼口舌就輕鬆地把馬修帶出了家門。她讓馬修學會了不用發脾氣就能從玩耍中擺脫出來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所討論的養育的全部內容。

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在做出決定時對孩子們的需求也加以考慮的話,那麼對他們的養育就會具有很好的效果,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最初的時候我們總是感到擔心,害怕會讓孩子們控製了我們,因為我們在書上讀到過好的父母總是能控製住局麵,而且也從別人那裏聽說過這一點,我們自己就是帶著這樣的觀念長大的。然而,我們發現顧及孩子們的觀點實際上有助於對他們加以監督和管理。“了解孩子”成了我們懂得如何去養育他們的關鍵,他們知道是我們在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我們會幫助他們成為聽話的孩子。爸爸媽媽最了解他們,在他們心裏和我們心裏對這一點都確信無疑。

3.幫助你的孩子尊重權威

父母們,你們得管教好自己的孩子,這是養育入門裏麵的基本原則。但是,你做了孩子的父母並不意味著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一個值得信賴的權威角色。如果你要求孩子必須聽你的話,“不然就會……”,他可能會照你的話去做,但是,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怕你而不是尊重你。“尊崇汝父汝母”自古以來一直是一條給人以啟迪的教誨,並不是要孩子“怕”父母。尊崇既意味著服從,又意味著敬重。

如何才能讓子女尊敬你呢?一個權威的角色需要兼有和藹與睿智這兩種稟性。你首先必須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要從照料嬰兒、逗寶寶開心做起。在這麼做的過程中,你就會逐漸地了解你的孩子,你的寶寶也會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對權威的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一旦孩子信賴你會滿足他的需求,他也就會信賴你給他作出的限製。有一天,我問一位母親為什麼會對自己在孩子麵前的權威角色如此自信,她說:“我這麼有把握,主要是因為對孩子的了解。”由於她了解她的孩子,她就能夠睿智地指導他們,並且確信他們會聽她的話。許多父母把管教孩子與控製孩子混為一談。睿智的、有權威的父母並不是直接去控製自己的孩子,而是控製住局麵,以便讓孩子能夠輕鬆地學會控製自己。子女回報給父母的是真誠的信任和敬重,而不是害怕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