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12)(3 / 3)

教導轉化為孩子內在的稟性“我已經一遍又一遍地反複告誡我們18個月大的孩子別去拉貓咪的尾巴。”這樣的抱怨你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媽媽們發現她們要反反複複地叮囑自己學步階段的孩子,而“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你對孩子的許多指導其實都沒有被他聽進去,原因並不在於孩子要違抗你,而是由於大多數不到2歲的孩子還不具備記住和回憶你過去對他進行的那些教導的認知能力。你要做的隻能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囑他——這是他在這個年齡段學習知識的方式。在2~3歲之間,孩子們開始把你對他們的要求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本性。他們會更多地留意你對他們的指導,並且把這些指導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一部分存儲在腦海裏。當你對一個1歲半的孩子說“別跑到大街上去”時,他會表現得好像以前根本沒聽到過這句話一樣。而當你對一個3歲的孩子同樣說這句話時,他很可能會作出這樣的反應:“噢,好的,我記住了。”孩子已經具備了能力把你對他的教導轉化為他自己本性的一部分,這使得養育變得容易起來了。

共同分享喜怒哀樂 馬修的嬰兒日誌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瑪莎要求3歲大的馬修收拾好自己的積木,這是孩子們在每天的收拾、整理時間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馬修壓根不願意去做,他磨蹭著,然後調皮地讓姐姐替他去完成全部的任務。當時,瑪莎被馬修的做法激怒了,因而大喊大叫地說她對他的不聽話感到很生氣,但是她很快就意識到馬修需要時間去重新考慮自己的態度。她克製著自己,幾分鍾後,馬修心甘情願地自己動手幹了起來。他一邊收拾著他的積木,一邊對媽媽說:“你還愛我嗎?”瑪莎向他保證說:“哪怕是在你哭鬧、尖叫和不聽話的時候,我也愛你。”馬修固執地又問道:“你喜歡我嗎?”瑪莎回答說:“是的,我喜歡你,但是我不喜歡你不聽話和不幫忙。我喜歡你作出正確的選擇。”馬修完成了他的任務,走上前來緊緊地擁抱著瑪莎,對媽媽說:“媽媽,我很抱歉。”瑪莎也緊緊地擁抱著他,對他說:“我也很抱歉對你大吼大叫。”幾分鍾後,他又說道:“你對我滿意嗎?”

對於3~4歲的孩子,你能夠期望他們的感情交流達到這樣的深度,他們其實很想要讓你感到高興。如果你給孩子們許多機會來讓你感到高興、討你的喜歡,那麼你就會發現與他們一起生活其實是相當容易的。

3歲的孩子已經變得對他自己(或者她自己)感到比較滿意了。3歲大的孩子開始會誇讚自己。一天晚上,我們3歲大的馬修向大家宣布說:“我打開了聖誕樹上的那些燈,全都是我自己幹的。”我們對他發出了驚歎:“哇!”以此來表示我們接受了他的成功喜悅。他說道:“我對自己真是好滿意。”

接受家裏的各項規則 3歲常常被描寫成是一個“媽媽夢寐以求”的階段,這主要是因為3歲大的孩子十分聽話。2歲大的孩子常常會說“不行”,而到3歲時孩子變得常常會說“好的”。2歲大的小孩總是認為別人要做的事情都沒有自己的重要,而3歲的孩子會考慮別人的需求,在你叫他的時候,他會走過來;一旦你提出了要求,(通常)他會把自己手裏的玩具放回去。3歲大的孩子一般都想要討人喜歡,盡管所有這些變化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

3歲大的孩子懂得家裏的各種規則以及違反這些規則所帶來的後果,而且他開始接受父母的價值觀。你要解釋給孩子聽你對他有什麼期望,可以隨著孩子智力上的不斷成熟來逐漸地加深這種解釋。2歲大的孩子是根據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係來做事情的(比如,“我打了人,因此我被罰坐在旁邊的椅子上”),而3歲大的孩子已經能夠懂得為什麼他不可以把他的三輪腳踏車騎到大街上去。3歲的孩子開始會在做事情之前預先考慮一番;但是,對這一點你可千萬不要過分地依賴,他們暫時還不具備分辨行為是非的能力;他們隻是在腦子裏閃現出了你曾經教過他們的東西——要是把三輪腳踏車騎上了大街的話,那麼就會把它鎖到車房裏去。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進行養育實際上指的是訓練孩子以某種方式來做出行為,而不是要教會他作出道德上的判斷(是非觀念的形成大約在6歲或7歲左右)。對於2歲大的孩子收效甚微的養育方法,在3歲孩子的身上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父母們很想知道他們3歲大的孩子到底懂得多少。對於任何年齡的孩子,一種實用的粗略評估方法是先估計孩子懂得多少,然後再加上一倍。失去控製的3歲小孩能夠懂得所謂“暫停”就是要他在“安靜的角落裏”待上一段時間,從而恢複對自己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