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正麵的建議 在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否定的同時,你應該向他提出正麵的建議:“你不能拿那把小刀,但是可以去玩皮球。”你應該用有說服力的表達來讓孩子接受你“可以做”的建議,從而緩解“不能做”的命令所帶來的緊張。你用平常的口氣對他說“你不能橫穿馬路”,然後再耐心地說明“你可以幫媽媽來打掃人行道”。每個媽媽都會掌握一些有創意的辦法來說服孩子。
避免讓孩子起念頭 當你帶著你的孩子去一個玩具商店買一份禮物時,你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你正在使自己置身於一場衝突當中,你的孩子很可能想要買店內的每一樣東西。為了避免不得已地對他說“不行,你不能要那個玩具”,在你們進店之前,你就應該讓他明白你們來這裏是為了買禮物送給朋友,而不是為了給他買玩具,這樣就能讓他不動想要買玩具的念頭。
用尊重的態度說“不”
在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相應地存在著一些可以讓孩子做的事,同樣也相應地存在著對孩子的限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作出的限製水平也會越來越高。學會如何對別人說“不”以及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說的“不”,這是成熟的一種表現,也是養育的一部分。
西爾斯經典鏈接:幽默地說“不”
一天下午,瑪莎走進看電視的房間,看到馬修和他的小朋友正在看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大孩子們前一天借回來看的(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們倆在大孩子看的時候也都一起看了)。她看了一眼影片的內容,認為她應該要求馬修關掉電視。再說那時正是中午,男孩們應該到戶外去玩耍。她在那兒站了一小會兒,邊看電視邊考慮她的行動步驟。瑪莎感悟到了影片中角色的情調,突然靈機一動,決定采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對馬修說“不”。她一邊把電視機關掉,一邊在原地用腳後跟轉著圈子,開始用影片中角色的麵部表情、腔調和手勢說起了台詞。她一定是把那個演員模仿得惟妙惟肖,因為兩個男孩都坐在那裏瞪大了眼睛盯著她,好像他們不相信一個媽媽會做出這種即興的瘋狂行為。當媽媽用那個角色的聲音告訴他們去找些更好的事情做時,他們倆便一起跳了起來衝出房門,一邊還在不住地大笑。
“不”也是孩子的語言 作為父母,你要有麵對孩子向你說“不”的心理準備。你2歲大的小家夥剛跑出門口,你叫他回來,他大叫道“不”,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這個小家夥不該用這種方式與我頂嘴,我會讓他知道到底是誰說了算……”(在我們家,對別人不尊重是真正要說“不”的事情,是不能被允許的)。弄明白2歲的孩子到底想幹什麼以及他說的“不”的背後的真正含義,將有助於你接受這種學步期孩子的正常行為。你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的“不”感到氣憤。孩子說“不”,這對於他的成長、對於他建立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個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它並不是對你的權威的公然藐視或否定。有些父母感到他們不能容忍孩子說的任何“不”字,認為任由孩子說“不”會對他們的權威造成損害。他們最終會使孩子形成自我的重要成長進程受到縮減,而對孩子們而言,必須在實踐中探索媽媽會在什麼地方停止對他們的監管、他們應該在什麼地方開始自己進行嚐試。父母可以學會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同時仍然對他進行監管、繼續對他作出限製。如果孩子的個性得不到鍛煉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個性鮮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場合(比如偷竊、欺騙、吸毒等),他與同伴相處的能力往往取決於他說“不”的能力。
到18個月大的時候,勞琳已經知道我們對她說“不”的意思是想要她停止她正在做的事情。一天她在廚房的水池邊歡快地玩著水,她看我走到近前,估計到我要阻止她玩水,於是不假思索地大聲叫道:“不,爸爸!”勞琳已經劃出了她自己的領地,並且堅決地認為她有權這樣做。她說的“不”意味著她在守衛自己的空間。我向她說明了我認為她說的“不”是什麼意思:“你不想要我阻止你。你要玩水,你就繼續玩吧,那看起來好像很有趣。”如果我當時想要她真的停下來,那麼我可能就要這樣說:“對不起,現在可不行。拿個噴水瓶,裏麵裝好水讓你去玩,好不好?
”說“不”時帶上個人稱謂 我們確信勞琳命中注定會是一個搞公共關係的人。她對我說“不,爸爸”,是用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方法來說“不”。在“不”後麵加上“爸爸”,她就使自己的話帶上了個人感情色彩。我們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也加上孩子的名字,這是比專橫地說“不”更為適當的辦法。如果你常常會對人大聲嗬斥,加上個性化的稱呼至少可以使你的聲音聽起來不那麼刺耳,也可以顯示出你對聽者的尊重。有些父母將尊重孩子與給予孩子平等權利混為一談,其實這並不是權力的問題。有權力的人應該尊重受支配者,這個論點在對子女的養育中是成立的,在其他關係當中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