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們從積極的方麵來描繪一下當孩子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父母又接受他的情感時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來看這麼一個例子:“爸爸,奶奶送給我做生日禮物的項鏈壞掉了。”爸爸馬上停下手頭的工作去關注孩子,注視著她的眼睛,用臂膀摟住她的肩頭,對她說:“我很難過。那真是一條特別的項鏈。”他說的話和身體語言都向孩子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會幫助你的,你的情感對我來說很重要。你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爸爸的這種反應讓孩子的情緒放鬆了下來,使她能夠向他傾訴更多的情感,通過對他的傾訴來解除心裏的疙瘩。她既不會畏畏縮縮地不敢吐露自己的心聲,也不會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了一條途徑來表達內心的悲傷。孩子的情感表達實際上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通過接納她的這些情感,爸爸就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
造就感情豐富的孩子
培養出善於表達情感的孩子,這對於我們中那些小時候不被允許表達情感的父母來說是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我們必須學會怎樣去接受和理解孩子們的情感,同時還要接受和理解我們自己的情感。
進行依附性養育 一個能表達自己需求的嬰兒往往會成長為能夠表達自己情感的孩子。這就是我們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十分強調對嬰兒發出的信號作出回應的原因。1個月大的寶寶通過啼哭來表達他對食物和要大人抱的需求。父母獲得了寶寶發出的這些信號,敏感地作出回應。於是,寶寶就懂得了他自己內心的這些欲望是有意義的。他的啼哭帶來了讓他感到欣慰的回應。他把自己的需要表達出來,從而產生了好的結果。通過接受和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父母就能夠對寶寶的自我表達作出判斷。如果你能夠通過識別寶寶啼哭之前發出的微妙信號來預測他的需求的話,你的寶寶就能學會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很少有必要用哭的辦法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這就會讓人感到有他在身邊真是一種樂趣,同時能確保父母繼續對他的需求作出回應。這樣,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嬰兒就將成長為能夠明確地判斷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並把它們表達出來的孩子。
不可親近的:“別用那條無聊的死魚來煩我。”
和藹可親的:“你十分懷念斯納比,是嗎?”
與父母關係疏遠的嬰兒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如果一個寶寶的生活被安排了嚴格的時間表,哭鬧的時候大人根本不去理他,他的父母並無惡意,隻是受到了“別把孩子寵壞了”的建議的毒害,那麼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認為給他以照料的外部世界對他的需求是不敏感的,於是他就學會了不再提出要求。這個寶寶在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把自己封閉起來,將情感埋藏在心裏。他既不想去弄清楚內心的情感到底是什麼,也不願意把它們表達出來。從表麵上看,這個小家夥是一個很“乖”的寶寶,他不會讓任何人感到討厭。他讓自己去適應死板的時間安排,夜裏好好睡覺,有他在旁邊,大人不會感到任何的不便。這樣的“乖”孩子看起來好像是“非常有養育”,實際上有著成長為一個消極的孩子、一個內心憤怒而壓抑的成年人的危險。另一些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嬰兒在得不到回應時會拚命地哭鬧,會變得十分令人討厭,而且總是怒氣衝衝。這種寶寶會變成很難管教的孩子,他們會把這樣的情感帶入成年期,就像“乖”寶寶一樣,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心理醫生辦公室裏的常客(這種“乖”寶寶、“討厭的”寶寶與性情平和、安樂的寶寶或者難帶寶寶還是有所區別的)。
應該對學步期孩子的情感表達加以鼓勵 善於表達情感的嬰兒和敏感地作出回應的父母能夠把一個雙贏的組合帶入孩子的學步期。由於在第一年中寶寶發出的暗示得到了傾聽和理解,到了學步期他就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學會了表達自己需求的嬰兒會成長為關心自己情感的學步期孩子。一些媽媽告訴我們:“我的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這讓我要很費神地去弄懂他的意思。”我們建議她們去觀察孩子的眼睛。瑪莎很善於閱讀學步期孩子的眼睛。當她不能確定孩子在對她說些什麼的時候,她能夠從孩子的眼神表達中找到線索。學步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對你講些什麼,而且他的眼睛常常是比他的舌頭更善於表達。當你的孩子在“表露心靈”時,你應該全神貫注地觀察他的眼睛,這會幫助你在突然間悟出他那些零零碎碎的話語的意思。
要做到和藹可親 學步期的孩子人雖小,卻有著許多需求,而他們表達這些需求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你應該幫助他們。在孩子與你說話的時候,你應該俯下身子,眼睛處在與他的眼睛差不多的高度。即使是你不明白他想要說什麼,也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他說。你要對孩子做出一些身體語言的暗示(點點頭、目光接觸、手放在他肩膀上),讓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觀點。如果你一時不能停下手頭的工作來和孩子交流,你至少應該跟他講講話、用聲音來和他溝通。他還沒有足夠地成熟,還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時候你的需求比他的更為緊迫,但是聽到你和他交談(比如:“告訴媽媽,你要什麼……”),會有助於他感到你在關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