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
讓孩子的心理有所準備 你應該幫助孩子把他的行為與暫停聯係在一起,在孩子18個月之後,應該盡早地采用暫停的手段。在18個月大以前,你需要采用轉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的辦法來停止孩子的行為。例如,嬰兒向著落地燈爬過去,你在中途阻止了這個好奇的探險家,把他帶到房間的另一邊,然後坐下來,擋在嬰兒和落地燈的中間。幾次重複之後,嬰兒就會體會到問題的核心:某些行為會立刻就被終止,因此嚐試這些行為是徒勞無益的。隨著嬰兒的長大,對嬰兒采用分散注意力的辦法漸漸就演變成了對學步期的孩子叫暫停。這時,除了簡單地阻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之外,你還要增加一個讓孩子坐的地方,比如一把讓孩子在暫停時坐的椅子。如果學步期的幼兒很害怕一個人罰坐在用於暫停的椅子上的話,那麼比較恰當的辦法是把他抱在你的懷裏暫停或者讓他挨著你坐下來,但這麼做會存在一個危險,那就是他有可能會認為要想被人抱起來或被人摟在懷裏,就要采用做出不當行為的辦法。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你可以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多摟抱他一些——這又回到了前麵所講的給孩子以“上場時間”的概念。我們的外孫安德魯在17個月的時候,就懂得了被人抱在懷裏與暫停時摟抱的區別。對於暫停時的摟抱,他會大聲、明確地提出抗議(如果你把學步期孩子摟抱著讓他暫停,而他暴躁地亂踢、亂動,那就說明你得到的唯一結果是把他弄得生氣了)。
語言能夠使對孩子叫暫停更為容易。到了2歲大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理解暫停意味著什麼:如果他們做出了錯誤的行為,他們就必須停下來,坐到椅子上去。他們會認識到暫停是他們行為活動中的一個間斷,是他們行為的結果,父母對他們施加這樣的結果是合理的。孩子的年齡越大,對他做的解釋就可以越詳細。在勞琳18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她使用正式的暫停措施。那時,她已經看見過很多次對斯蒂芬的暫停,所以輪到她的時候她很清楚我們在做什麼。從她的眼光閃動和警覺的身體語言中,我們能夠看出來暫停這種小小的儀式對她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經曆,她自己也很願意去體驗這種經曆。她也知道這個儀式包括一段被強製地(盡管很短暫)獨坐的時間。斯蒂芬總是需要頻繁的提醒來使他在暫停中堅持下去,所以勞琳知道大人希望她保持著坐在那裏。當新鮮感消退了之後,很快她就不再感到有趣了。
保持暫停過程的簡短 在孩子做出了錯誤行為之後,你應該馬上把他送到暫停的地方去。迅速、冷靜、務實的做法能夠消解掉孩子的許多抗議。由於你在事先就已經設定了基本的規則,因此你根本不需要進行解釋、道歉,也不必感到你對孩子的管教虛弱無力。如果孩子感覺到有不確定性的存在,往往就會提出抗議。千萬不要這樣對孩子大叫大嚷:“我已經對你說過一千遍‘不行’了。現在你回到自己的房間去,我不叫你出來你不許出來。”這種辱罵的方式會按下讓孩子生氣的按鈕,使暫停帶上了報複的性質,因而暫停所具有的改變行為的目的就喪失了。每次暫停的時間都應該短一些——大約是每1歲年齡1分鍾。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根據他犯錯誤的程度來確定暫停的時間:“你要暫停5分鍾。”當我們的孩子加入了曲棍球隊時,他們很好地懂得了這樣的訓練模式:“現在推球5分鍾。”
暫停時保持安靜在孩子暫停的時候,孩子不能大聲尖叫,你也不要對他進行說教或解釋。如果你想要讓孩子聆聽一番教訓,那就留到他樂意聽的時候再說。
西爾斯經典鏈接:不要嘮叨
“你又在挖鼻孔了。”“你又要去哪裏?”“又遲到了!”“你就不能做一些好事嗎?”像這樣消極地再三批評孩子,我們把它稱為嘮叨,會損害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念。研究表明嘮叨並不能改進行為,實際上會使孩子的行為越變越壞。嘮叨尤其會使孩子具有糟糕的自我形象,從而感受到挫敗。嘮叨和一再重複的命令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負麵行為比實際做出的要多,連續不斷的提醒會讓他們做出更多的負麵行為。比較好的辦法是有目的地挑選出一些可以挽回的東西,並且集中地關注孩子行為中積極的方麵(比如,“我喜歡你走到一邊給你妹妹讓路的做法”)。你會看到負麵行為將逐漸地消失。
不停地對孩子嘮叨,或者重複你先前已經提出過的建議,這麼做實際上是告訴孩子你不相信他能夠完成一個簡單的要求,比如“請你把要洗的衣服放到洗衣機裏去”。如果你加上一連串的限定詞,那麼你就是在教會他你不相信他會把事情做得正確(以你的方式)。要是你無法停止給孩子提“建議”的話,那就開始給他留便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