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剪影

李大釗(1889-1927)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曾先後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曆史等係教授。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6日,奉係軍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80餘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精神而獻身,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我們的理想,是在創造一個“少年中國”。

“少年中國”能不能創造成立,全看我們的“少年運動”如何。

我們“少年中國”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創造;不是注定的偶像,是活動的生活。我想我們“少年中國”的少年,人人理想中必定都有一個他自己所欲創造而且正在創造的“少年中國”。你理想中的“少年中國”,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國”不必相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國”,又和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國”未必一致。可是我們的同誌,我們的朋友,畢竟都在攜手同行,沿著那一線清新的曙光,向光明方麵走。那光明裏一定有我們的“少年中國”在。我們各個不同的“少年中國”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裏成一個結晶,那就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少年中國”。仿佛像一部潔白未曾寫過的曆史空頁,我們大家你寫一頁,我寫一頁,才完成了這一部“少年中國”史。

我現在隻說我自己理想中的“少年中國”。

我所理想的“少年中國”,是由物質和精神兩麵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國”,是靈肉一致的“少年中國”。

為創造我們理想的“少年中國”,我很希望這一班與我們理想相同的少年好友,大家都把少年精神拿出來,努力去做我們的“少年運動”。我們“少年運動”的第一步,就是要作兩種的文化運動:一個是精神改造的運動,一個是物質改造的運動。

精神改造的運動,就是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宣傳“互助”、“博愛”、的道理,改造現代墮落的人心,使人都把“人”的麵目拿出來對他的同胞;把那占據的衝動,變為創造的衝動;把那殘殺的生活,變為有愛的生活;把那侵奪的習慣,變為同勞的習慣;把那私營的心理,變為公善的心理。這個精神的改造,實在是要與物質改造一致進行,而在物質的改造開始的時期,更是要緊。因為人類在馬克思所謂“前史”的期間,習染惡性很深,物質多改造雖然成功,人心內部的惡,若不剔除淨盡,他在新生活裏依然還要複萌,這改造的社會組織,終於受他的害,保持不住。

物質改造的運動,就是本著勤工主義的精神,創造一種“勞工神聖”的組織,改造現代遊惰本性、掠奪主義的經濟製度,把那勞工的生活,從這種製度下解放出來,使人人都須作工,作工的人都能吃飯。因為經濟組織沒有改變,精神的改造很難成功。在從前的經濟組織裏,何嚐沒有講過“博愛”、“互助”的道理,不過這表麵構造(就是一切文化的構造)的力量,到底比不上基礎構造(就是經濟構造)的力量大,你隻管講你的道理,他時時從根本上破壞你的道理,使你永遠不能實現。

“少年中國”的少年好友嗬!我們的一生生涯,是向“少年中國”進行的一條長路程。我們為達到這條路程的終點,應該把這兩種文化運動,當作車的兩輪、鳥的雙翼,用全生涯的鼓舞著向前進行,向前飛躍。

“少年中國”的少年好友嗬!我們要作這兩種文化運動,不該常常漂泊在這都市上,在工作社會以外作一種文化的遊民;應該投身到山林裏村落裏去,在那綠野煙雨中,一鋤一犁的作那些辛苦勞農的伴侶。吸煙休息的時間,田間籬下的場所,都有我們開發他們,慰安他們的機會。須知“勞工神聖”的話,斷斷不配那一點不作手足勞動的人講的。中國今日的情形,都市和村落完全打成現橛,幾乎是兩個世界一樣。都市上所發生的問題,所傳播的文化,村落裏人,毫不發生一點關係;村落裏的生活,都市上的人,大概也是漠不關心,或者全不知道他是什麼狀況。這全是交通阻塞的緣故。交通阻塞的意義,有兩種解釋:一是物質的交通阻塞,用郵電舟車可以救濟的;一是文化的交通阻塞,非用一種文化的交通機關不能救濟的。在文化較高的國家,一般勞農容受文化的質量多,隻要物質的交通沒有阻塞,出版物可以傳遞,文化的傳播,就能達到這個地方;而在文化較低的國家,全仗自覺少年的宣傳運動,在這個地方,文化的交通機關,就是在山林裏村落裏與那些勞農共同勞動自覺的少年。隻要山林裏村落裏有了我們的足跡,那精神改造的種子,因為得了潔美的自然,深厚的土壤,自然可以發育起來。那些天天和自然界相接的農民,自然都成了人道主義的信徒。不但在共同勞作的生活裏可以感化傳播於無形,就是在都市上產生的文化利器——出版物類——也必隨著少年的足跡,盡量輸入到山林裏村落裏去。我們應該學那閑暇的時候就來都市裏著書,農忙的時候就在田間工作的托爾斯泰先生,文化的空氣才能與山林裏村落裏的樹影炊煙聯成一氣,那些靜沉沉的老村落才能變成活潑潑的新村落。新村落的大聯合,就是我們的“少年中國”。

我們“少年中國”的少年好友嗬!我們既然是20世紀的少年,就該把眼光放得遠些,不要受腐敗家庭的束縛,不要受狹隘愛國心的拘牽。我們的新生活,小到完成我的個性,大到企圖世界的幸福。我們的家庭範圍,已經擴充到全世界了。其餘都是進化軌道上的遺跡,都該打破。我們應該拿世界的生活作家庭的生活,我們應該承認愛人的運動比愛國的運動更重。我們的“少年中國”觀,決不是要把中國這個國家,作少年的舞台,去在列國競爭場裏爭個勝負,乃是要把中國這個地域,當作世界的一部分,由我們居住這個地域的少年朋友們下手改造,以盡我們對於世界改造一部分的責任。我們“少年運動”的範圍,決不止於中國:有時與其他亞細亞的少年握手,作亞細亞少年的共同運動;有時與世界的少年握手,作世界少年的共同運動,也都是我們“少年中國主義”分內的事。

總結幾句話,就是:

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是物心兩麵改造的運動,是靈肉一致改造的運動,是打破知識階級的運動,是加入勞工團體的運動,是以村落為基礎建立小組織的運動,是以世界為家庭擴充大聯合的運動。

少年中國的少年嗬!少年中國的運動,就是世界改造的運動,少年中國的少年,都應該是世界的少年。

?讀·品·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曾經在自己的《少年中國說》中對“少年”一詞進行了慷慨激昂的陳述。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的身上肩負著強盛祖國、為人民謀幸福的曆史重任。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們古老文明的祖國曾經造就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其中有不少就是頗有作為的少年。比如著名的詩人王勃,被譽為“唐初四傑”之一,他自幼聰穎過人,才華出眾,七歲便能吟詩,十幾歲就中了進士,可謂少年才子,春風得意,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更是在15歲那年便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誌願。國外呢?12歲時,格特魯德·埃德成為女子800米自由泳最年輕的世界紀錄創造者;15歲時,鮑比·費希爾獲得“最年輕的國際象棋大師”稱號;21歲時,珍尼·奧斯汀開始寫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與偏見》;22歲時,海倫·凱勒出版了她的自傳;25歲時,查理斯·林德析格首次單人不間斷飛越了大西洋。這些在曆史中浮現出來的英雄少年們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