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真情溫暖世界

白天對於懶惰者等於黑夜,黑夜對於勤奮者等於白天。懶惰者等待機遇,勤奮者創造機遇。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住就是流水。在人生這塊沃土下,埋藏著無數裝滿寶藏的秘密之門,隻有通過充滿智慧的耕耘,才能找到那把打開希望之門的鑰匙。古往今來,清華北大那些聲名遠播、流芳百世的大師們所取得的成績不是靠天賦、僥幸或者所謂的“聰明”,而是得益於旁人意想不到的艱苦學習和勞動。

合作是理解締造出的果實

——⊙ 福田康夫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

人物剪影

福田康夫,1936年7月16日出生於群馬縣高崎市。畢業於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他曾在日本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了17年,其間還曾被派駐美國兩年。1976年,福田從石油公司辭職,為出任首相的父親擔任秘書官。1990年,福田當選日本國會眾議院議員,時年53歲,可謂大器晚成。此後,他6次當選眾議院議員。2007年9月25日,他當選日本首相,成為日本曆史上首位子承父業的首相。福田康夫作風沉穩,出言謹慎,為人謙虛。他被視為溫和派人物,讚成與中國發展長期良性關係,支持建立新的戰爭紀念場所,以區別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要貢獻。

尊敬的唐家璿國務委員,尊敬的許智宏北京大學校長,在座的各位朋友們,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福田到了,就是“福”到了。今天我有機會在曆史悠久的北京大學同肩負中國未來重任的同學們交流,感到十分榮幸。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教育水平之高為世界所公認,並且還有許多日本留學生在這裏學習。另外令人高興的是,聽說我的母校早稻田大學同北京大學有著長期活躍的交流。

……

為增進相互理解,首先需要彼此之間進行頻繁的交流,隻有真正達到相互理解,才能建立起相互信賴。我認為,為了促成對話、理解、信賴的良性循環,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以下三方麵的交流:一是青少年交流,二是知識交流,三是安全保障領域的交流。

特別重要的交流之一就是開始於去年的日中之間大規模的青少年交流項目,像你們這樣的年青一代正是未來的希望,明天的日中關係也要靠你們來建設。政治、經濟固然重要,但為了構築長期穩定的日中關係,雙方要從展望5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長遠角度,著力培養能夠加強相互理解、相互學習的人才,正如常言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需要長期的努力。訪問日本的中國高中生回國的時候都異口同聲地說:“日本並非想象的那樣”、“發現了全新的日本”,他們通過耳聞目睹以及親身體會,消除了以往的成見和偏見,無疑增加了對日本的了解。同樣訪問過中國的日本高中生也是,如此。一位日本男高中生在回憶起住宿過的中國家庭時這樣說道:“通過非常愉快的家庭寄宿和學校交流,我感到中國高中生和日本高中生沒有什麼兩樣。大家是那樣的友愛,又是那樣的活潑。等他們和我們都長大成人的時候,我想真正的‘世界和平’就會到來了,我從心裏感謝那些給予這次機會的人們。”

日中之間推進知識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在日中兩國的年輕學者之間,不僅就日中關係,而且還就廣泛的國際形勢展開討論,有著重大的意義。也就是說,敏銳地察覺到世界動態和時代的變遷,從而把握日中關係發展的方向,需要具備一種國際化的視野。如果能通過日中合作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的有識之士,造就出大批有助於解決地區及國際社會各種課題的人才,我相信日中兩國就會成為世界上值得自豪的夥伴。

不久前(2007年11月),中國軍艦首次訪問了日本,這是一件對日中兩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令人感到非常高興。2008年,將輪到日本防衛大臣、海上自衛隊艦船訪問中國。安全保障是立國之本,也是直接關係到兩國國民感情的問題,我們需要通過提高透明度,把相互不信任消滅在萌芽之中,並培育彼此信賴的土壤。鑒於此,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促進中日對話的開展,促進廣泛領域的相互理解,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次首腦會談當中,我們就這一項也達成了共識。我堅信隻要日中兩國作為對國際社會負有責任的大國,著眼世界大局,致力於互合作及國際貢獻的話,就可以逾越各自立場的不同,構築起相互問的理解和信賴,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從而成為富有創造性關係的夥伴。

通過日中共同進行的創造性事業,雙方建立起為全世界所依賴的關係,當我們想到這些,心中就會充滿希望。我衷心希望日中兩國不應該挑剔相互的差異,而應該成為麵向共同目標、為世界而攜手合作的真正的朋友。

我一邊對大家講這些,一邊再次深刻感受到政治家所肩負任務之重大,以及展現在同學們麵前的無限前途。雖然未來有坎坷,但我認為越是在那樣的時候,麵對那些雙方時而出現的情緒化和狹隘的言論,我們政治家越是不能隨波逐流,而必須適應世界的潮流和發展,把日中關係一步又一步紮實地向前推進。把日中兩國聯係在一起的不單是利益和利害關係,日中兩國是具有悠久交流曆史的鄰邦,不但有相通的文化及傳統,而且也有在交流過程當中形成的相互依靠的基礎,比如說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詞,就來源於中國的古典文化。另外今年“文化體育交流年”所開展的一係列交流活動,使雙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不也是因為兩國有著共同基礎的緣故嘛!

追求人權、法製、民主主義的價值固然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麵我認為深深紮根於兩國共同的基礎和價值觀同樣重要,我懷著這樣的心情以及期望兩國國民更加珍視日中兩國的願望。這一次我還將訪問中國的曲阜,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故鄉》當中這樣寫道:希望,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不再說了,不再往下說了,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前進,共同開拓,共同締造美好的未來吧!謝謝大家。

?讀·品·悟

合作往往是理解締造出的花朵,正如福田康夫首相所說的那樣,國家的合作需要兩國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就像兩個陌生人如果想成為朋友,必須互相了解對方的習慣愛好、對方的性格特點,理解兩人交往之間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矛盾,兩人之間的友誼才能進行下去。

現實生活中有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很優秀,於是不屑於和同學之間進行合作。當老師說:“今天咱們大家分組一起來找出這道題的答案吧,看哪個小組做得又快又準確”,自認為優秀的他們常常說:“我可不想讓那些考倒數的人扯我的後腿。”他們認為沒有合作的必要,於是就更談不上互相理解了。

克雷洛夫說過,“一燕不能成春”。一個人無論多麼優秀,如果離開了別人的配合,就無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無法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我們的社會是由各懷特長的人共同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是不可取代的,隻有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才能夠共同取得成功。在成功之路上探尋的青少年朋友們,如果想要合作成功,就必然要有相互之間的理解。

理解往往就像我們成長路上的調和劑,它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順。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林”,與人合作能營造和平安寧的生存環境,而永無休止的爭鬥隻會導致毀滅。當我們用理解獲得愉快的合作時,才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因此,青少年要在未來社會中取得成功,就要樹立互相理解、雙贏合作的意識,學會與他人取長補短,一同贏得未來。

在時代大局之時,日中兩國絕不能僅僅滿足於相互友好的現狀,正如大家也親身感受到的那樣,在當今日中兩國已經成為影響變化顯著的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與發展方向的存在,全世界都在關注和期待著我們,我認為,日中兩國的未來不是選擇合作還是對立的問題,而是如何尋求有效的負責任的方式開展和平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築戰略互惠關係,恰恰是時代潮流對我們的要求。

未來將取決於我們共同的努力

——⊙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北京大學的演講 ⊙——

人物剪影

雅克·希拉克1932年11月29日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富豪家庭。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和法國國家行政學院。曾兩度出任法國總理。1995年5月當選總統,2002年蟬聯。希拉克喜愛文學,主要著作有《所有人的法蘭西》、《我為和平而戰》和《我為法國而戰》等。

尊敬的校長先生,各位院長,女士們、先生們,議員先生們:

首先我在這裏感謝許智宏校長,感謝您這麼熱情的接待以及非常友好的致辭,尤其是在中國聲名顯赫的北京大學,非常感謝您邀請我來到這個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聖地闡述了一下法國對中法關係及其前景的看法及宏願中。

親愛的朋友們,明天中國將是世界強國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強國。這種迅速的繁榮和進步,不僅僅將會改變中國的麵貌,也會改變整個世界的麵容。我們要共同進行必要的思考,對中國的發展,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平衡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共同的思考。

你們當中的許多人,將來就會成為未來中國的領導人。你們的行為、你們的想象能力、你們的決策,不僅僅將決定新中國的未來,而且也會影響到世界未來的命運。因為以往的確然性已經不複存在了,你們將生活在一個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令人著迷卻飄忽不定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