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端友訓子孫不能過分奢求
【原文】
凡飲食知所從來,五穀則人牛稼穡之艱難,天地風雨之順成,變生作熟,皆不容易。肉味則殺生斷命,其苦難言,思之令人自不欲食,況過擇好惡,又生嗔恚乎?一飽之後,八珍草萊,同為臭腐,隨家豐儉,得以充饑,便自足矣。門外窮人無數,有盡力辛勤而不得一飽者,有終日饑而不能得食者,吾無功坐食,安可更有所擇。若能如此,不惟少欲易足,亦進學之一助也。吾嚐謂欲學道當以攻苦食淡為先,人生直得上壽,亦無幾何,況逡巡之間,便乃隔世,不以此時學道,複性反本,而區區惟事口腹,豢養此身,可謂虛作一世人也。食已無事,經史文典漫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與人交遊,宜擇端雅之士,若雜交終必有悔,且久而與之俱化,終身欲為善士,不可得矣。談議勿深及他人是非,相與意了,知其為是為非而已。棋弈雅戲,猶曰無妨,毋及婦人,嬉笑無節,敗人誌意,此最不可也。既不自重,必為有識所輕,人而為人,所輕無不自取之也,汝等誌之。
——選自《戒子通錄》
【譯文】
飲食的時候要想到所飲所食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五穀是人和牛從事艱辛的農業勞動,加上天地風調雨順而成的。從生的到燒成熟的,也都不容易。要吃到肉味,是要經過一番殺生斷命的過程,所包含的痛苦難以言狀,想想簡直讓人不能下咽。還要挑精揀肥的,不如意又隨便對別人生氣發怒。吃飽以後,無論是八珍食物還是地裏蔬菜,都化為腐臭了。飲食要根據家境而定,家境好就豐盛些,家境不好就儉省些,能夠填滿肚皮就可以滿意了。門外窮人無數,有竭盡全力辛苦操勞而不得一飽的,有整天饑餓而吃不到一粒飯的。我無功而坐食,怎麼能再挑食呢。假如能這麼想,不僅僅能減少貪欲而知足,對學習求上進也是有幫助的。我曾經說過,想要學道先要訓練刻苦和吃食清淡。人生能得高壽的,也沒有多少,況且在頃刻之間,也有隔世之感。不利用這時來學道,恢複人的本性,而僅僅注重口腹,喂養身體,可說是虛度一生了。飯後無事,隨便讀讀經史文典一二篇,都對人有益的,比心思用在別處好多了。
同人交遊,應選擇端正高尚的人,如果胡亂交往一定會後悔的,而且與人相處久了定會受同化,想要保持潔身自好就不可能了。談話議論不要深涉別人的是非,相處一起,大概了解那人有什麼對有什麼不對就可以了。下棋之類高雅的玩法,是沒有什麼不好的,不要靠近婦女,調笑無度,會敗壞人的意誌,這最不可為了。自己不自重,就一定會被有識之士所輕視。一個人做人,被人輕視都是自己造成的,你們要記住。
任環示兒不能英雄氣短
【原文】
潞安任複菴環,以同知禦倭,晝夜力戰。遍身書姓名,曰;“死綏職也,為二親記此發膚。”嚐見其示兒書雲:
兒輩莫愁,人生自有定數,惡滋味嚐些也有受用。苦海中未必不是極樂國也。讀書孝親,無遺父母之憂,便是常常聚首矣! 何必一堂親人?我兒千言萬語,絮絮叨叨,隻是教我回衙,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倭賊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家,爾老子領兵,不能誅討。齧齧氈裹革,此其時也。安能作楚囚對爾等相泣闈闥間耶?
此後時事不知如何,幸而承平,父子享太平之樂,期做好人;不幸而有意外之變,隻有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咬定牙關,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汝母可以此言告之,不必多話。四月廿四日太倉城西伏書。
——選自《堅瓠集》
【譯文】
山西潞安府的任環,號複庵,任蘇州同知的時候,抵禦倭寇的侵擾,晝夜奮戰,他把自己的名字寫遍全身上下,說:“戰死沙場,是武官的本分。一旦犧牲了,以便讓人知道是我的遺體。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雙親啊!”曾見他給兒子的家書說:
兒子們不要為我憂愁,人生禍福都由前定。嚐一些艱辛的滋味也是有好處的。苦海之中,未必就不是極樂世界。讀書孝順父母,不給父母增加憂愁,就等於經常會麵。何必一家人隨時要相聚一堂?我兒說千說萬,絮絮叨叨,無非是要我回到蘇州官署,堂堂男子漢怎麼會如此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倭寇所造成的災殃,使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安居樂業。你父帶兵,卻不能誅討。浴血奮戰,馬革裹屍而還,正是這個時候。豈能像處境窘迫的楚囚一樣對著你們在家裏哭泣呢?
今後形勢不知如何。如果僥幸太平,則你我父子可同享太平之樂,以期望做好人。假若不幸而發生意外的變故,隻有作臣子的為忠而死,作妻子的為節而死,作兒子的為孝而死,咬緊牙關,大家成就一個“是”字罷了。可以把這些話告訴你的母親,其他的話不必多說。
沈守正教子用“五硬”做正直人
【原文】
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值膚受之愬須心硬;浸潤之譖須耳硬。
——選自周在梁《尺牘新鈔》
【譯文】
大丈夫與權貴打交道,腳根要硬;當諫官,嘴要硬;當史官,手要硬;聽到有人在訴說自己的“痛苦”(利害切身的誣告),心要硬;聽到有人不斷講別人的壞話,耳要硬。
高攀龍教子要做好人、須尋好友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