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修身養性(3)(3 / 3)

書法也是六藝之一,我每次想到心正才能筆正之說,寫字從來不敢輕易下筆,喜歡臨摹前人書帖,考究其本末。又《禮記·射義》上說:能夠達成禮樂之道,而且可以具體計算、實施,用以培養德行的,不如射。所以,聖賢君王從事於射。《易大傳》:弓箭的效能在於威震天下。我自小習熟箭射,也如讀書寫字一樣每天必修,練習久了,得心應手一發就能命中,常用此率領勇士羽林軍按時習射,每當想到祖宗向來都是用武功戡定暴亂,以文德引來太平,怎麼可以一天不演練呢?我平常既以此自勉,又以此督促你們。

《周書》說:“人若不學,就如麵壁而立,處理政事一定煩瑣無方。”孔子說:“少成如天性,習慣如自然。”大概都是蒙童時期養成的好品德。少壯勤學,如朝陽放出的光芒。元輔良臣,乃國之根本,宗室乃國之屏障。我深感列位太後托咐之重,對後代的教育應當及早,不敢推托辛勞。天未亮就起身,親自督教皇太子和諸子,依次上殿,背誦經書,直到太陽西斜。以外還命他們習字習射,複述經書,直到夜半。從年頭到年尾,沒耽擱一天。每當想到進修的得益,必須提醒告誡他們,使他們親自領受。你們生長在深宮大院,未離保育,正是熏陶品學、涵養性情的重要時刻,要愛惜時光,努力不怠。因此,我再諄諄告誡,要讓你們都知道我的心意。木受準繩就直,金得磨礪就利,探究事物的道理,多懂得前賢的嘉言懿行,這是想當聖賢必備的功夫。你們今天為子弟,將來為人父兄,不必遠求,應當想著我的話。

鄭燮誡弟熱愛勞動

【原文】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書,知新置田獲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後,堪為農夫以沒世矣!要須製碓、製磨、製篩羅簸箕、製大小掃帚,製升鬥斛。家中婦女,率諸婢妾,皆令習春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種靠田園長子孫氣象。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 嗟乎!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隻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上者種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獲,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我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其不能發達者,鄉裏作惡,小頭銳麵,更不可當。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為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所以忍氣吞聲,隻得挨人笑罵。工人製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彼稱我為主人,我稱彼為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要體貌他,要憐憫他;有所借貸,要周全他;不能償還,要寬讓他。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在天星為最貴,天顧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務本勤民,星象昭昭可鑒矣。吾邑婦人,不能織綢織布,然而主中饋,習針線,猶不失為勤謹。近日頗有聽鼓兒詞,以鬥葉為戲者,風俗蕩軼,亟宜戒之。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連阡越陌,數百頃有餘者,子將奈何?應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則一德遵王,風俗偷則不同為惡,亦板橋之家法也。哥哥字。

——選自《鄭板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