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修身養性(4)(3 / 3)

《名賢集》作者誡子弟君子坦蕩蕩

【原文】

黃金非為貴,安樂值錢多。休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百年隨時過,萬事轉頭空。……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常懷克己心,法度要謹守。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見事知長短,人麵識高低。心高遮甚事,地高偃水流。水深流去慢,貴人語話遲。

——選自《名賢集》

【譯文】

黃金並不可貴,安逸快樂才有價值。不要和別人爭鬥,以免傷了元氣,少年時就白了頭發。人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快就過去了,百年一過,許多事情轉眼之間變成一場空。……結交有道德的朋友,與不講仁義道德的人斷絕往來。要經常克製自己,嚴格地遵守法律和製度。君子襟懷坦白,思想樂觀,而小人總是心胸狹窄,憂慮重重。見一件事物就能分辨是非,衡量利弊,決定自己的行動。與人接觸,能察言觀色,識別對方的為人如何,以見機行事。心寬想得遠的人什麼事情都能對付得了,這如同地高了就能阻擋水流一樣。水深了水流就慢,高貴的人不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張英誡子弟求知達理

【原文】

圃翁曰:聖賢領要之語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複收也。微者,理義之心,如帷之映燈,若隱若現,見之難而晦之易也。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唯讀書可以養之。每見堪輿家,平日用磁石養針,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閑適無事之人,鎮日不觀書,則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嗔,處逆境不樂,處順境亦不樂。每見人棲棲皇皇,覺舉動無不礙者,此必不讀書之人也。古人有言,掃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讀書,其無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賞。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為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於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即如東坡先生,歿後遭逢高孝,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當時之憂讒畏譏,困頓轉徙潮惠之間,蘇過跣足涉水,居近牛欄,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無嗣,陸放翁之忍饑,皆載在書卷。彼獨非千載聞人,而所遇皆如此,誠一平心靜觀,則人間拂意之事,可以渙然冰釋。若不讀書,則但見我所遭甚苦,而無窮怨尤嗔忿之心,燒灼不寧,其若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熱,轉眼皆空。故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

——選自《聰訓齋語》卷一

【譯文】

圃翁說:聖賢說話的要點是,人心很容易變壞,而良好的品德卻不容易培養起來。人心容易變壞,是因為抑製貪欲之心,像堤壩堵水一樣,堤壩容易崩潰,一旦崩潰就再也無法控製了。而道德觀念不容易培養,是因為道理和禮義就好像是被帷幕遮住的燈光,時隱時現,很難透徹理解卻很容易被忽視。人心是最靈巧好動的,不可過分勞累,也不可過分安逸,隻有讀書可以頤養性情。總是看見觀風水的人家,平日用磁石來養針,而對人來說書是養心的最佳之物。空閑安逸無事的人,整天不看書,起居出入,身心無所寄托。人活著漫無目標,勢必心情煩亂,意識顛倒,莫明其妙地想發怒,處逆境不快樂,處順境也不快樂。每次見到那些拘謹害怕,舉止行動讓人看上去總覺得礙手礙腳的,這一定是些不讀書的人。古人有種說法,掃地焚香,清福具備。有福的人,如果去讀書,就會更上一層樓。無福的人,就會胡思亂想。這話真有意義,我非常讚賞。不讀書的人遇上不順心的事,就覺得是自己一個人的不幸遭遇,難以忍受。不知道古人遇上不順心的事,有超過這百倍的,隻不過沒有細心體驗罷了,就拿東坡先生來說吧,死後因為高孝,文章才為世人所知,名震千古。而生前遭受憂讒畏譏,窘困勞累地在潮惠之間遷移,曾經赤腳涉水,住在牛棚邊上,這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又如白香山沒有子嗣,陸放翁曾忍饑挨餓,這些都是載入書卷的事。你隻是一個凡人,並非名垂青史,遭遇到那些不順心的事,如果能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那麼人間不順心的事,是可以得到解脫的。假如不讀書,那就隻知道自己遭遇很苦,而產生無窮的怨恨,甚至怒火中燒,情緒難以自控,與那些古人相比,這又像什麼樣子。當然富貴榮耀的事,古人也是有的,雖然一時氣焰很盛,權勢很大,但轉眼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讀書可以增長道德之心,是修身養性的第一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