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儉樸治家(1)(1 / 3)

殷仲堪誡子弟儉樸

【原文】

仲堪自在荊州,連年水旱,百姓饑饉,仲堪食常五碗,盤無餘肴,飯粒落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也。每語子弟雲:“人物見我受任方州,謂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其存之!”

——選自《晉書·殷仲堪傳》

【譯文】

殷仲堪自從在荊州作刺史,連年遭災,不澇即旱,百姓饑餓。殷仲堪平常生活很節儉:吃飯每頓經常為五小碗,盤內沒有吃剩的菜,發現飯粒掉落在桌子上,就一顆一顆撿起來吃掉。他這樣做雖是為了作人的表率,也是由於他性情真率的緣故。他經常對子弟說:“別以為我當了刺史,就認為會忘記過去,拋棄過去的誌意。如今我雖然當這樣的職務也不改變。人都是貧困的時候多,哪能夠做了高官就把平時做人的根本忘了呢?你們要把這些話牢牢記在心裏。”

楊椿誡子不要奢華驕橫

【原文】

我家入魏之始,即為上客。自爾至今,二千石方伯不絕,祿恤甚多。於親姻知故吉凶之際,必厚加贈禭,來往賓僚,必以酒肉飲食,故六姻朋友無憾焉。國家初,丈夫好服彩色,吾雖不記上穀翁時事,然記清河翁時服飾。恒見翁著布衣韋帶,常自約敕諸父日:“汝等後世若富貴於今日者,慎勿積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為富也。”不聽興生求利,又不聽與勢家作婚姻,至吾兄弟,不能違奉。今汝等服乘漸華好,吾是以知恭儉之德,漸不如也。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別食也。又願畢吾兄弟,不異居異財。汝等眼見,非為虛假。如聞汝等兄弟,時有別齋獨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吾今日不為貧賤,然居住舍宅,不作壯麗華飾者,正慮汝等後世不賢,不能保守之,將為勢家所奪。

……

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曆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津今複為司空者,正由忠謹慎口,不嚐論人之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驅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家仕皇魏以來,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內外顯職,時流少比。汝等若能存禮節,不為奢淫驕慢,假不勝人,足免尤誚,足成名家。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氣力,尚堪朝覲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滿足之義,為一門法耳,非是苟求千載之名。汝等能記吾言,吾百年後真無恨矣。

——選自《北史·楊椿傳》

【譯文】

我家從魏以來,就位居高官。直到現在,二千石的官職從未停任過,俸祿優厚。遇上親朋好友喜慶喪亡的時候,一定厚禮相贈,來往賓客,無不酒肉款待,所以親戚朋友沒有什麼非議。建國初期,男人喜歡華麗的服飾,我雖然不記得曾任上穀太守的曾祖父的政事,但是還記得曾任清河太守的祖父的服飾。當時,我常見祖父穿著布衣,係的是牛皮帶,他經常訓誡父輩們說:“你們今後假如富貴勝於現在的話,家中的積蓄,金千萬不可滿一斤,彩帛不可超過百匹,以至使自己成為豪富。”不許做生意求暴利,又不許同有權勢的人家聯姻,對此,我的兄弟,也不能違命。現在你們乘的、穿的,都在漸趨華麗,我知道恭儉的美德,也在漸漸衰退了。再說我的兄弟,如在家裏,一定吃的是同鍋的飯菜;如出去不遠,還沒有回到家,一定等侯歸來同食。有時候超過了吃飯時間,還忍著饑餓等候。我兄弟八人,現在隻有三人了,所以不願分開吃飯。我們畢竟是兄弟,始終沒有分家分財產。這是你們親眼所見,一點也不虛假的。如果聽到你們兄弟有的一個人另住獨食的,那又不如我們這輩人了。我今天不算貧賤,然而住宅不作壯觀華麗的修飾,正是顧慮你們後代不爭氣,保不住家業,將來被權勢人家奪去。

……

我自己深感在文才武藝、門望姻親方麵比不過人家,所以能夠位登侍中、尚書,四曆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弟弟楊津現又成為司空,正是由於為人忠誠、謹慎,不曾議論別人過錯,無論貴賤,都待之以禮,因為這個緣故,才能夠有現在啊。聽說你們在學俗人時行,有坐著接待客人的,有奔走於權勢之門,有隨便議論他人過錯的。有的看見權貴家就顯得敬重,看見貧賤人家就怠慢,這是人品低劣的表現,這也是立身處世的大錯啊。你家自魏以來做朝廷大官,高祖以下就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內外職位顯要,當時很少有人比得上。你們如果能夠保存禮節,不奢侈,不淫逸,不驕橫,不怠慢,即使不如別人,也足以避免讓人嘲笑,足以成就名望了。我今年才七十五歲,自己知道還是有精力勝任朝廷官職的,之所以急於求退,就是想要讓你們懂得得天下事應該知道滿足的道理,使全家有個榜樣,並非為了求取千年美名。你們能記住我的話,我死後就沒有遺憾了。

崔冏臨終誡子不要傲侈

【原文】

夫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乘福輿者浸以康休,蹈禍機者忽而傾覆,汝其戒歟!吾沒後,斂以時服,祭無牢餼,棺足以周屍,瘞不泄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