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大聖人孔子,母親的墳墓毀壞而不修;梁鴻是位極有德行才能的人,父親死後用席子卷著埋葬。楊震、趙谘、盧植、張奐,都是當代才能智慧過人的人,他們通識古今,都有遺言,囑咐薄葬。或穿洗淨的常服,或裹一幅單層絲織品頭巾,子孫都遵照去做了,至今傳為美談。凡厚葬的人家,都不明智。他們深受當時風俗的影響,看不清好壞,都認為奢侈厚葬是忠孝,而儉省薄葬是吝惜。到了厚葬者的墳墓被盜,戮屍暴骸,活著的人豈不是遭受到不忠不孝的譏諷嗎?實在讓人痛心啊!實在讓人痛心啊!
況且黃帝的時候,父親不葬兒子,哥哥不哭弟弟,因為當時的人都能善終長壽,沒有短命橫死的。三王的時候,享國長久,人們因此得到了休養生息。那時的大官,就像彭祖老聃等人,都享年很高。當時,沒有佛教,難道這是抄經鑄佛像的功力,擺設齋醮,布施財物的功效嗎?《宋書·西域傳》載有名僧的白黑論,說理清楚明白透徹,足可釋疑解惑,很值得閱讀和效行的。死是自然規律,凡人都難避免。佛經佛像又有什麼作用呢。釋迦牟尼開創的佛教,給百姓帶來了弊病,你們都應當警惕,不要像那些不明事理的小輩後代那樣,終身不覺悟啊。我死後,一定不要動用錢財,做毫無用處的佛事;也不要盲目獻出自己的財物去追求虛無的福壽。道士以陰陽合一為宗旨,本來就無趨利競爭的教義,而沒有學問的人羨慕僧家有利可圖,把做佛事當作事業,為探太上老君的學說,也仿效佛教做齋醮祝文,用的是佛教的體例,離開道教的原義很遠。你們不要受這種鄙陋的習俗的拘束,隨便屈從家人的壓力。你們將來死後,也要教子孫依照我的做法來辦事。
王旦誡子不要壞“門風”
【原文】
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得厚葬,以金寶置柩中。
——選自《宋史·王旦傳》
【譯文】
我家素有美好名聲和清高德行,特別要注意的是節約樸素,保持這種門風,不得驕縱奢侈。我死之後,不得厚葬,不得把金銀珠寶放在棺材裏。
周興嗣誡子弟言辭安定
【原文】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清。似蘭斯馨,如鬆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篤初誠美,慎終宜令。
——選自《千字文》
【譯文】
奉養父親,侍奉君主,要嚴肅恭敬。孝順父親要嚴,忠君要敬。“孝”要盡一切力量,“忠”就要豁出生命。戰戰兢兢好像站在深淵的邊沿,踩在薄冰的上麵,自己起早睡晚,侍候得父母冬暖夏涼。這種品德像蘭草那樣清香,像鬆柏那樣茂盛。像河水那樣日夜流個不停,像清泉那樣鏡子般的透亮。表情和動作要,顯得若有所思,言語對答要穩穩重重。重視事情的開頭誠然很好,謹慎的有個好結尾應該說也是好的。
王應麟誡子弟行孝悌
【原文】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
——選自《三字經》
【譯文】
做兒女的,正當年少時,就要拜師訪友,學習禮節。黃香九歲時,冬天就給父親暖被窩;孝順父母,是當兒女的應該做的。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做弟弟的對兄長,應當懂得這個道理。首先要學習孝悌之道,其次才是學知識。
楊繼盛誡子孝順母親
【原文】
你讀書若中舉中進士,思我之苦,不做官也是。若是做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誌,惹人父賢子不肖之笑。
我若不在,你母是個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兩個要孝順他,凡事依他。不可說你母向那個兒子,不向那個兒子;向那個媳婦,不向那個媳婦。要著他生一些兒氣,便是不孝。不但天誅你,我在九泉之下,也擺布你。
你兩個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當和好到老。不可各積私財,致起爭端;不可因言語差錯,小事差池,便麵紅耳赤。應箕性暴些,應尾自幼曉得他性兒的,看我麵皮,若有些衝撞,擔待他罷!應箕敬你哥哥,要十分小心,和敬我一般的敬才是。若你哥哥計較你些兒,你便自家跪拜與他賠禮;他若十分惱不解,你便央及你哥相好的朋友勸他。不可他惱了,你就不讓他。你大伯這樣無情的擺布我,我還敬他,是你眼見的。你待你哥;要學我才好。
應尾媳婦是儒家女,應箕媳婦是宦家女,此最難處。應尾要教導你媳婦,愛弟妻如親妹,不可因他是官宦人家女,便氣不過,生猜忌之心。應箕要教導你媳婦,敬嫂嫂如親姊,衣服首飾穿戴十分好的,你嫂嫂見了,口雖不言,心裏便有幾分不耐煩,嫌隙自此生矣。四季衣服,每遇出入,妯娌兩個是一樣的,兄弟兩個也是一樣的。每吃飯,你兩個同你母一處吃,兩個媳婦一處吃,不可各人和各人媳婦自己房裏吃,久則就生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