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儉樸治家(2)(3 / 3)

呂氏父子誡子弟不負親心

【原文】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卻教惹怒生嗔,隻是我不成人。兒小任情驕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自打一下偏疼,人說一句偏怨;口噙一個嬌兒,斷送壞了幹看。老子終日浮水,兒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為人若肯學好,羞甚擔柴賣草;為人若不學好,誇甚尚書閣老。人生喪家亡身,言語占了八分;任你心術奸險,哄瞞不過天眼。使他不辨不難,要他心上無言;人言未必皆真,聽言隻聽三分。自家認了不是,人再不好說你,自家倒在地下,人再不好踢你。慌忙倒不得濟,安詳走在頭地;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小辱不肯放下,惹起大辱倒罷;走路休走岔了,說話休說發了。乞兒口幹力盡,終口不得一錢;敗子羹肉滿桌,吃著隻恨不甜。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人若不遭天禍,舍施能費幾文。蜂蛾也害饑寒,螻蟻都知疼痛;誰不怕死求活,休要殺生害命。氣惱他家富貴,暢快人有災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壞了心腸。天來大功禁不得,一句自稱,海那深罪禁不得,雙膝下跪,你看人家婦女,眼裏偏好,人家看你婦女,你心偏惱。

——選自《小兒語》

【譯文】

萬愛千恩百苦,誰也比不上父母最疼愛我了,如果惹他們生氣,那就太不像話了,簡直不是人。孩子小的時候放縱他,驕慣他,大了以後違背了父母的心願。真是費盡了千辛萬苦,最後養成了一個不孝的子孫,如仇人一般。對孩子自己舍不得打,也不願意讓別人說,恨不得用嘴把他含起來,最後把孩子的一生斷送了,這時著急也沒用了。老子對兒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子的一切不好的行為,影響著兒子可能幹出更加惡劣的事來。如果做人想做個好人,就是擔柴賣草也不丟人。如果行為不好,地位再高,職位再大,也沒什麼可誇耀的。人一輩子出現家破人亡的事,出在說話上占了八分,所以說話傷人也害己。人心術要正,背地裏幹的一切瞞得了人,瞞不過天。讓人不說話是比較容易的,但要讓人心裏也服氣就比較難了。人們說話不會都是真話,聽的時候信三分就行了。如果自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別人就不好再批評你了,自己倒在地下了,別人也不好再踢你了。慌慌張張是不會得到好處的,穩重往往會有所作為。人說話多不如說話少,說話少不如說別人愛聽的話,這樣才不會引起矛盾。受了一點小的屈辱就忍不下,引起大的屈辱反而倒忍受了。走路時注意不要走差了,說話要實事求是,不擴大不縮小。討飯的孩子四處討要口幹力盡,最後沒得到一文錢,敗家之子在滿桌美餐麵前卻還嫌不好吃。世界上最好的事,莫過於救苦救難,扶助貧窮。實際上不遭受重大天災的話,施舍也花不了多少錢。昆蟲也害怕挨餓,螞蟻都知道疼痛,有誰不怕死呢,因此千萬不要幹那種殺生害命之事。別人富了自己氣惱,別人遭災心裏高興。這種人是品德不高,心腸不好的人。天大的功勞自己一誇,就使人反感,再深的罪過自己勇於承認,也就容易使人原諒。你偷看人家婦女心裏感到很好,別人偷看你家婦女你卻不高興。

顏之推申言家教要“規行矩步”

【原文】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荼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已否,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耳。

——選自《顏氏家訓·序致》

【譯文】

我家的風氣和家教,從來就是十分整齊縝密。早在我童年時候,就受到父母嚴格的誘導和教誨。我常常跟著兩位哥哥,早晚向父母問候請安,給父母以溫暖,走路規規矩矩,神色安定嚴肅,動作小心翼翼,就像朝見嚴厲的君主一樣。父母經常給當子女的送嘉言美句,加以激勵,還隨時詢問有什麼愛好和崇尚,如果發現不足的地方,就加以策勵,如果有長處,就加以引導,這些都十分懇切認真。可惜,到九歲那年,就不幸喪失父母雙親,家道離散,百餘口人的大家庭變得冷冷清清。仁慈的兄長撫養我,嚐盡了艱辛。但他們對我隻有仁愛而沒有威嚴,不能對我進行嚴格的教育。我雖然讀了《禮記》這本書,也喜歡作文,但受周圍平庸的人的影響和感染,放縱自己的性情,說大話,誇海口,忘乎所以,也不注意修飾儀容。到十八九歲的時候,才稍稍懂事,知道了應該磨煉自己,但是原先的不良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馬上改過來的。二十歲以後,大的過失就很少有了,經常心與口相鬥,性與情相爭,晚上睡下了,往往會感到早晨做的不對;今日回思一下,就會覺得昨天還有過失,之所以會這樣,究其根源還是在於父母亡故太早,缺乏良好的家教。追思平日所言所行,常常會自己指責自己,達到刻骨銘心的地步,這不是像古書上的教訓那樣,過目即忘的。正因為如此,我寫下二十篇文章,可作為兒孫輩的後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