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楊園先生全集》
【譯文】
(—)
人情破裂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大事釀成的,多因小事造成。比如,為了飲食上的一些小事,惡言傷人,最能造成感情上的裂痕。如果還有小人從中挑撥離間,唆使互相說對方的壞話,並羅織陷害,所結下的怨仇就無法解開,所以說話要謹慎,待人要和氣,古人對此是有深刻的領會的。
(二)
子弟中敦厚笨拙者並不足憂,真正令人擔心的是聰者。自古以來失敗滅亡之人,愚笨者隻占十分之二三,而聰者占有十分之七八。因為前者安分守己,小心謹慎,一直存有戒心,不敢放縱妄作,所以很少有失敗者。如果小有才智,舉動強悍敏捷,做事沒有恒心,無所顧忌而能夠有個好結局的人往往很少。
(三)
子孫應以忠誠、守信、謹慎為首要,一定要克服氣量狹小、性情急躁、不厚道的行為。不能隻貪圖眼前利益而忘掉將來帶來的危害,不要因為一時得誌而仗勢欺人,以致留下幾世的憂患。
(四)
高攀龍說過這樣的話:子弟能夠知道耕稼的艱難,學習《詩》、《書》的滋味,知道名譽與節操的防範,那麼就可以叫作德行好的子弟了。歸安縣的沈敬介告誡他的子孫說:世家大族的子弟,要切實防備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臭”、“滑”、“硬”。習俗風氣十分憎惡這三個字,叫做“茅廁裏的鵝卵石”。‘如果子孫變成像這種鵝卵石,難道不痛心嗎?我以為,高攀龍舉德行好的子弟作為勉勵,沈敬介指出不賢的人作為警戒,話雖不一樣,但指的是一回事。要避免沈敬介所告誡的“臭”、“滑”、“硬”,就應當時刻不忘高攀龍的話。知道《詩》、《書》的滋味,就可以避免臭;懂得耕稼的艱難,就可以免於硬;知道名譽、節操的防範,就可以避免於滑。
(五)
子弟年幼的時候,父母老師嚴格的,以後德行好的多;要求不嚴格的,多數德行都不好。當然嚴格的人並不一定事事都做得妥當,不嚴格的並不一定事事都做得不對。但是有德行和無德行的區分就在這裏。嚴格則督察責罰,恩威並用,使他的身心受約束,一舉一動,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不嚴格則姑息放縱,為所欲為,作惡多端。由此看來,家長用治家之法來管理子弟,作父母的職責不可一日不履行。
朱柏廬治家格言
【原文】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末雨而綢繆,毋寧渴而掘井。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教子要有義方。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選自《朱子家訓》
【譯文】
一碗粥一碗飯,應當想到來得不容易。半根絲線、半根麻線,要常常想到物產的困難。
凡事要先做好準備,不要事到臨頭才去想辦法。
看重錢財,輕視父母,就是不孝之子。
教育兒子行事要遵守一定的規矩法度。
為了某事而發生爭執,哪能斷言不是自己錯呢?須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
做了一點好事,就希望別人看見,這不是真正的好事;做了壞事生怕別人知道,那便是大壞事。
紀昀教子的金科玉律
【原文】
父母同負教育子女責任,今我寄旅京華,義方之教,責在爾躬。而婦女心性,偏愛者多,殊不知愛之不義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維何,約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矯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爾宜銘諸肺腑,時時以之教誨三子,雖僅十六字,渾括無窮,爾宜細細領會,後輩之成功立業,盡在其中焉,書不一一,容後續告。
——選自《紀曉嵐家書》
【譯文】
父母有個共同擔負教育子女的責任,但我如今旅居北京,家庭教育的責任就落在你一個人身上了。然而婦女心性,偏愛子女的占多數,她們哪裏知道不講原則的愛,反而坑害了子女,教育子女的原則是些什麼?簡而言之有“四戒”、“四宜”:一不準晚起床,二不準懶惰,三不準奢華,四不準驕傲。既要遵守“四戒”,又須規勸“四宜”:一宜勤學,二宜尊敬老師,三宜愛眾,四宜謹慎飲食。以上八條,是教子的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你要牢牢記在心上,隨時用來教育三個兒子。雖然僅僅是十六個字,已全部囊括無遺了,你應該細細領會,子女們的成功立業,都全部在其中了。這封信不一一都談到,容我以後再繼續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