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謙虛處世(1)(2 / 3)

吳汝綸諭兒凡事忍讓

【原文】

忍讓為居家美德。不聞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人生在世,安得與我同心者相與共處乎?凡遇不易處之境,皆能掌學問識見,孟子日:“生於憂患”,“存乎疢疾”,皆至言也。

——選自《桐城吳先生全書》

【譯文】

忍讓是治家的美德。難道沒有聽說孟子“三自反”的名言嗎?如果一定要以相爭來取勝,那是一種最愚蠢的想法,結果隻會自尋煩惱。人生在世,不可能都是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遇逆境都能增長學問見識。所以,孟子說:“憂患能使人勤奮,因而能得生機。”又說,“人有德性上的靈慧和才術上的巧智,大多都是從患難經曆中獲得的。”這些都是深切中肯的至理名言。

李世民誡皇屬“克己”

【原文】

太宗嚐謂皇屬曰:“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終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選自《戒子通錄》1

【譯文】

唐太宗曾經對皇家的子孫們告誡說:“我就位十三年了,在外斷絕遊覽的樂趣,宮內拒絕了歌舞女色的歡娛。你們生於富貴之家,在深宮裏長大。皇帝的兒女和親王,首先必須約束克製自己。每穿一件衣裳,則要憐憫養蠶的婦女辛勞:每吃一頓飯,則要想起耕田種地的農夫的艱苦。至於處理案件,切不能憑自己的感情用事,從自己一時的喜怒出發。我每次親自處理各種政務,豈能害怕辛勤勞累?你們不要鄙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倚仗自己的長處。唯有這樣正確對待別人和自己,才可以永保富貴,善始善終。先賢曾說過:“經常反對我的人是我的老師,處處順著我的人卻是害我的賊子。”此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袁采談覺人不善知自警

【原文】

不善人,雖人所共惡,然亦有益於人。大抵見不善人則警懼,不至自為不善。不見不善人,則放肆,或至自為不善而不覺,故家無不善人,則孝友之行不彰;鄉無不善人,則誠厚之跡不著。譬如磨石,彼自銷損耳,刀斧資之以為利。老子雲:“不善人乃善人之資。”謂此爾。若見不善人而與之同惡相濟,及與之爭為長雄,則有損而已,夫何益。

——選自《袁氏世範》

【譯文】

不善良的人,雖然大家都憎惡,但對人也有好處。這是因為大凡見了不善的人能夠從中引以為戒,不至於自己重蹈覆轍去做不善的事。如果看不到不善的人,就會放肆,或者發展到自己做了壞事還不覺得。所以說,家裏沒有不善的人,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行為就不會引起重視;鄉裏沒有不善的人,則誠實厚道的事跡就不會得到發揚。不善良的人如同磨石,雖然自己被磨損了,但刀斧憑借它而鋒利起來。《老子》說:“不善良的人是善良的人的反麵教員。”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看到不善良的人而與他一起幹壞事,甚至與他爭高低,這樣隻會損害自己,不會有什麼好處。

龐尚鵬誡子弟厚道為人

【原文】

一、骨肉天親,同枝連氣,凡利害休戚,當死生相維持。若因財產致爭,便相視如仇敵,及遭死喪患難,反麵不相顧,甚於路人,祖宗有靈,豈忍於見此。良心滅絕,馬牛而襟裾,人禍天刑,其應如響,願子孫以此言殷鑒。

二、處宗族、鄉黨、親友,須言順而氣和。非意相幹,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若子弟僮仆與人相忤,皆當反躬自責,寧人負我,無我負人。彼悻悻然怒發衝冠,諱短以求勝,是速禍也。若果橫逆難堪,當思古人所遭,更有甚於此者,惟能持雅量而優容之,自足以消其狂暴之氣。

三、放債切不可違例深求,或準折人子女田地,及利中展利。

四、論人惟稱其所長,略其所短,切不可揚人之過。非惟自處其厚, 亦所以寡怨而弭禍也。若有責善之義。則委屈道之,無為已甚。

五、雇工人及僮仔,除狡猾頑惰斥退外,其餘堪用者,必須時其飲食,察其饑寒,均其勞逸。陶淵明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欲得人死力,先結其歡心,其有忠勤可托者,尤宜特加周恤,以示激勵。

——選自《龐氏家訓》

【譯文】

一、骨肉天性,連心同氣,一切利害休戚與共,應當生死相互維護。假如因為財產而引起爭鬥,便是彼此之間相視如同仇敵,等到遭遇死喪患難,扭臉不相照顧,比路人還不如,祖宗如有靈驗,怎麼忍心看見這些慘狀呢?一個人如果喪盡天良,連牛馬都將取笑於他;因此誰造成的災禍,蒼天自然會給誰予懲罰,這叫天人感應啊!希望子孫以我這些話作為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