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宗族、鄉鄰,親友相處必須和言悅色、心平氣順。不是故意牽扯的,可以說理排解;有人不及你的,可以真心寬恕。假如自家的子弟僮仆與他人發生衝突,都應當反省自責,寧可人負我,不願我負人。如果別人憤恨不平怒發衝冠,不肯正視自己的錯誤而強求製勝,那末災禍就會很快降臨到他的頭上。如果他蠻橫無理使你難堪,那末應當想想古人的遭遇,有比你更難堪的人。這樣一想,也許你就能保持寬宏的氣度,從而更加謙讓他,自然也可以消除他那種狂暴的氣焰。
三、放債,切不可違約而變本加厲,不許損害人家的子女和田產,不能利中滾利。
四、評論別人,最好多說他的長處,略去他的短處,切不可宣揚他的錯誤。這樣,不但說明自己能待人誠懇,同時也能因此少結怨恨,平息禍害!如果確實要進行善意批評的,也得婉轉指出,不要做得太過分。
五、雇工人及童工,除狡猾貪懶斥責退離外,其餘可以用的人,平時必須供應他們的飲食,關心他們的饑寒,注意他們的勞逸。陶淵明說:“這也是人家的兒子啊!可要好好地對待他們。”要得到他們舍死忘生地盡力,必須先取得他們的歡心,其中有忠厚勤勞可以托付的人,尤其應當給以周濟,以表示激勵和勸慰。
鄭燮教子富有同情心
【原文】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淩虐他。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讀與郭嫂、饒嫂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選自《鄭板橋集》
【譯文】
我到了五十二歲才得一個兒子,哪有不愛自己兒子的道理呢?但是愛子必須有個原則,雖然是玩樂,也一定要使他忠厚老實富有同情心,切不可讓他刻薄急躁。……我不在家裏,兒子就全靠你來管教了,要幫助他增長忠厚之情,擯去殘忍之性,不能因為他是你的侄子就一味姑息縱容。仆人的子女,也總是人,要一視同仁對待他,愛惜他,不能讓我的兒子欺侮他,虐待他。凡吃零食,都應該平均分配,讓大家高興。假如我兒子坐在那兒專吃好東西,讓仆人的兒子遠遠站在一邊看著,嚐不到一點味道,他的父母看見此情此景就會感到可憐,並無可奈何地把他叫走,這難道不令人痛心嗎?讀書作官,這是小事,頭等重要的是要懂道理,作好人。可把這封信念給你的郭嫂,饒嫂聽,使他們懂得愛護兒子的根本原則在於讓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在於懂得如何做官。
《弟子規》作者誡子弟“勿自私”
【原文】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已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選自《弟子規》
【譯文】
凡是人都要相愛,因為都被同一個天所覆蓋,被同一個地所負載。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名聲自然高,人們所以尊重他,並不是他的相貌好看。有才能的人,他的威望自然大,人們所以佩服他,並不是他會說大話。自己有能耐,不要自私,別人有能耐,不要輕視人家和說人家壞話。不要羨慕富人,不要瞧不起窮人,不要討厭舊事物,不要喜歡新事物。人家沒空閑,不要去打攪,別人心裏不安,不要拿話去擾亂。人有短處,千萬不要揭發,別人有見不得人的事,不要去宣揚。稱讚別人好,自己也就好,人家知道了,更要勉勵自己。揭發別人的壞處,就是一種罪惡,對別人恨得厲害,就會招來禍害。互相勉勵行善,雙方都積了德,有錯不規勸,雙方在道德上都欠缺了。拿人家的東西,給人家的東西要分清,給人家的要多,拿人家的要少。打算怎樣對待別人,先要問問自己,自己所不想要的,就應該立刻停止。有恩要報,有怨要忘,報怨是短處,報恩是長處。對待傭人,重要的是保持主人端莊的態度,但也還要仁慈寬厚。以權勢壓人,人心不服,用道理來服人,才能使人沒有話說。同樣是人,但高低貴賤各不一樣,一般的俗人多,仁者少。如果真是仁者,人人都敬畏他,他說話不遮掩,態度不逢迎。親近仁者,就有很大好處,德行日益增進,過錯日益減少,不親近仁者,有很大壞處,壞人就要接近你了,什麼事都要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