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謙虛處世(4)(2 / 3)

——選自《戒子通錄》

【譯文】

我貧窮的時候,同你母親一起侍奉雙親老人,你的母親鞠躬殷勤,雙親老人也深感幸福。但談不上享盡清福。如今得到優厚的奉祿,想用來好好贍養雙親,可雙親不在人世了。你的母親已經早去世了,我所最為痛苦的就是不忍心讓你們享受富貴之樂。

吳中有很多宗族,對我來說固然有親有疏的,但是在祖宗看來,都是子孫後代,沒什麼親疏之分了。假如祖宗的本意沒有親疏,那麼對於挨饑受寒的人,又怎能不去撫恤呢?祖宗積德百餘年,才剛剛從我起開始發家,使我做了大官,如果獨享富貴而不撫恤宗族,以後有何麵目見祖宗於九泉之下呢?現在又有何麵目進入家廟呢?

京師交遊,要謹慎於高議,京師不同於一般可以講譴責話的地方。並望溫習功課,清心潔行,樹立起自己一向的形象。應當從大節處著眼,不必暗底裏論曲直,不可因得小名而招來大的後悔啊!

在京師少與人往來,凡有利可圖時,一定要想到後患。我屢經風波,因為能夠忍住窮困,所以得免災禍。

隻要勤學奉公,不必擔憂前程。千萬不要隨便寫信求人薦拔,隻有切實提高自己的才幹才是好辦法。

年紀輕輕為何多病?難道沒有注意養生嗎?剛剛立起門戶來,宗族還未受賜,在文學方麵有稱譽,也沒有對國家貢獻出來,怎麼能隨常人之情,不注意身體而使自己的抱負未能實現!

賢弟請寬心靜養,家裏雖然清貧,但身體健康最要緊。家境清苦,是讀書人常有的,減少多餘的人員就可以了。請多抽些工夫看看書,遇到長壽健康的人,討教一下,就會有收獲了。

你為官要小心謹慎,不能玩忽職守,與同事和睦共處,注重禮節,有事隻與同事商議,不要與公差商量,不要縱容鄉親到部下來興販取利,咱們家一向為官清廉,不要謀取私利。你看我的一貫表現,有沒有為自己謀私利?自己做個好樣,家裏也都看樣做好事,唯此才能光耀祖宗。

朱熹與長子談交友之道

【原文】

交遊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此皆當請於先生,聽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更問以審之,百無所失矣。但恐誌趨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如此則雖有賢師長,亦無救拔自家處矣。

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偕來熟看,或傳錄之而谘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老少,惟善是取。

——選自《朱子文集》

【譯文】

交結朋友,尤其應當注意慎重地選擇。雖然是同學,也不能不分辨親疏,這就要請教老師,虛心聽取他的教誨。大凡誠樸寬厚、忠誠、講信用,能夠指出自己過錯的人,就是有益的朋友;那些慣於逢迎巴結、輕佻浮薄、對人傲慢、行為放蕩、教唆人幹壞事的人,是對自己有害的朋友。用此標準去看待人,自己也可看清五、七分,再向老師請教,加以審查,那就百無一失了。隻擔心你誌向情趣都卑下平庸,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這樣,對益友雖然主觀上不想疏遠而客觀上卻自然而然地疏遠了;對損友雖然主觀上不想親近而客觀上卻自然而然地親近了。這就需要嚴加檢查和約束,糾正革除自己的缺點,切不可讓自己逐步染上這些壞習氣,而使自己走進小人的圈子裏。要不然,雖有賢良的師長,也不能改變自己的處境。

見到人家有良言美行,則要以敬慕的心情把它記錄下來,看到勝過自己的好文章,就借來熟讀,或者抄錄下來進行探討,一直到向他看齊為止。不管是老是少,有優點就學。

葉夢得誡子慎言

【原文】

《易》日:“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莊子日:“兩喜多溢美之言,兩怒多溢惡之言。”大抵人言多不能盡實,非喜即怒。喜而溢美,有失近厚;怒而溢惡,則為人之害多矣,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夫己輕以惡加人,則人亦必輕以惡加我,以是自相加也。吾見人言,類不過有四:習於誕妄者,每信口縱談,不問其人之利害,於意所欲言。樂於多知者,並緣形似,因以增飾,雖過其實,自不能覺。溺於愛惡者,所愛雖惡,強為之掩覆。所惡雖善,巧為之破毀。軋於利害者,造端設謀,傾之惟恐不力;中之惟恐不深。而人之聽言,其類不過二途:純質者不辨是非,一皆信之;疏快者不計利害,一皆傳之。此言所以不可不慎也。今汝曹前四弊,吾知其或可免,若後二失,吾不能無憂。蓋汝曹涉世未深,未嚐經患難,於人情變詐,非能盡察,則安知不有因循陷溺者乎!故將欲慎言,必須省事,擇交每務簡靜,無求於事,令則自然不入是非毀譽之境,所以遊者,皆善人端士,彼亦自愛己防患,則是非毀譽之言亦不到汝耳。汝不得已而友純質者,每致其思則而無輕信友疏快者,每謹其戒而無輕薄,則庶乎其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