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篇 傾聽是教育者的首要素養 (1)(1 / 2)

“聽”比“說”更重要

有位媽媽聲帶上長了結節,醫生強迫她禁聲,至少十天不許說話。

這天,兒子放學回家,進門就嚷:“我恨老師!再也不去學校了!”

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要嚴厲地訓斥他。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因為她不能講話。 氣憤的兒子趴在母親的膝蓋上,傷心地哭著:“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拚錯了一個字,老師就嘲笑了我一番,結果同學們都笑我,真沒麵子!”

媽媽依然沒有說話,隻是摟著傷心的兒子。兒子沉默了幾分鍾,從媽媽懷中站了起來,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了,同學們還等著我呢。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

由於一個特殊的原因,這位母親體會到了“沉默”在親子溝通中的重要意義。

許多時候,孩子並不需要父母的指導和教訓,他們需要的是有人傾聽他們的訴說,有人理解他們的感受,他們需要在受傷的時候、沮喪的時候、憤怒的時候、或者興奮的時候,有人能和他們一起分擔或分享。

許多父母在親子溝通中存在問題,他們不能理解孩子們為什麼在與朋友聊天時興高采烈,說起話來滔滔不絕,而跟父母談話卻好像擠牙膏,問一句答一句,問多幾句,就不耐煩起來:“你問這幹什麼?”建議父母不妨在孩子和朋友談天時偷著聽聽,孩子跟朋友是怎麼說話的。比如,孩子受了老師的委屈,如果他向朋友說,朋友的反應一般是這樣:耐心聽孩子說完,在聽的過程中會不斷加入一些感歎詞,表示對其的同情;在聽完後,朋友往往會附和孩子的意見,舉出一些新的事實(如:往往發生在自己身上)來證明孩子的觀點(如:××老師真是混帳)是正確的。

而許多父母的反應是這樣的,聽孩子說第一句時便急不可待說“什麼?!你在學校又犯事了?!”孩子想要分辯是老師冤枉了他,父母便會嗬斥“你沒犯錯老師能冤枉你嗎?那麼多學生為什麼就冤枉你一個呀?還敢撒謊!”接著,父母還會舉出更多的例子證明孩子的種種劣跡。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你願意跟誰交談呢?或者再設想一下,如果你在單位也受到領導的批評,你願意找什麼樣的人傾訴呢?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呢?

實際上,親子溝通所存在的非常多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說”得多,“聽”得少。孩子在想要尋找傾訴對象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為父母“語言垃圾”的承載者,如此這般,孩子怎麼還能願意與父母溝通?

“沉默是金”,在親子溝通中,傾聽的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比“說”更重要。

傾聽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許多父母在來信中抱怨“我對孩子的心理問題不了解”、“我從來搞不懂這孩子在想些什麼”。我想我們都沒這個本領能直接看透別人的想法,那麼,好好聽人說話就是了解他人,包括了解孩子的最好的途徑之一了。孩子雖然思維和心理發展不甚成熟,但他們依然有自己的內心世界,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做父母的隻是去要求孩子應該“如何做”,而不去努力發現孩子“為什麼做”、“為什麼這樣做”的理由,這是非常不聰明的。因為隻有了解孩子,才談得上有效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如果你能傾聽孩子訴說一次,那麼你與孩子的距離就會拉近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體驗。兩個人本來並非特別親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離”的談心後,卻成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與孩子的關係更融洽、更親密,希望家庭氣氛更和諧、更溫馨,就應當想方設法讓孩子向你傾訴。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讓孩子宣泄心中積鬱的情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會對人產生損害,而對正處於成長期的孩子而言,傷害就更大。他們可能因此變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閉,對人與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過一些不正當的途徑發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