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靈”要不要上鎖?
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這也是我們的專家孫雲曉先生首次提出來的一個重要觀念。
據一項在全國城市做的調查發現,近30%的中小學生的日記和信件被父母偷看過。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氣壯:“我們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監護人,看看你的日記和信件算什麼?”
人們對於這個話題的討論,已經有相當一段時候,公認是這種行為非常不對,但多數意見還是覺得父母親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隻是方法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因為增加了代際衝突,因為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等等。
很奇怪的是,為什麼人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總是經驗式地判定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成長,是為了發現孩子的問題,總之是基於這樣一些即使不算完全正確,倒也還堂而皇之的理由呢?毫無疑問,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肯定有這樣一些原因,但這一定不是惟一的原因。
偷窺!是的,這是父母自己包括分析這個問題的教育專家們都一直在回避的一個詞。每個人總是有一種欲望,想要窺視他人的私生活,在心理學上這稱之為“窺視欲”。在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領域,人們因為法律的、道德的、現實條件的種種局限,窺探他人的隱私多半不能達成。而在家庭裏,父母在子女身上,“窺視欲”則得到了滿足的大好條件。
首先,孩子多半沒有完全獨立的空間。他們的抽屜即使上鎖,父母也拿著備用鑰匙。父母對孩子的作息時間也完全了解,因此要窺看孩子的隱私,幾乎沒有什麼困難,也沒有任何風險。
其次,父母覺得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孩子不應該有任何秘密,他們認為窺探孩子的隱私是很正常的,是在自己權力範圍之內的。
最後,父母認為自己偷看孩子的秘密是為了孩子好,為了避免孩子走歪路、辦錯事,這一下,父母窺探孩子的隱私也不用承擔道德上的責任了。
中國人向來缺乏“隱私”的概念,更缺乏自覺保護自我和他人隱私的習慣。傳統文化講求“事無不可對人言”,有什麼事藏著不對人說,就好像顯得不那麼光明磊落。父母對孩子更是如此,可以說,父母們包括教師們大都希望孩子是“水晶人”,能讓人看得明明白白,不存在絲毫秘密。在這種“否認隱私”的想法之下,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就理直氣壯了。
說到底,侵犯孩子的隱私不但是不尊重孩子,它首先是父母們自己對自己的不尊重。
為人父母者總要讓孩子佩服自己,敬重自己,而偷窺孩子的隱私則隻能讓孩子“蔑視”,是的,有許多孩子在談到發現父母偷看自己的信件和日記時,用了這樣一個詞。
秘密是孩子成長的養料
孫雲曉先生還提出,秘密和責任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品,具有深刻的含義。
尊重孩子的隱私,這應該是父母的基本道德,對於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但是,父母親一想到孩子有秘密而自己不知道,心裏就像貓抓一樣難受。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生命最初的若幹年,對父母的確不存在任何秘密。這給父母的心理感覺帶來了一種安全感。而孩子漸漸長大,居然有話不對父母說,這時,父母難免要“失落”和”恐懼”,失落是因為孩子與自己再不像從前那麼親近,那麼毫無隔閡;恐懼則是因為太緊張,對孩子任何隱瞞自己的事都會往壞的一方麵做千萬種聯想。
父母們不妨想想自己是怎樣長大的,自己是怎樣成熟的:從幼兒時代遇到任何小事都跑去找媽媽,到青春時期受到傷害也寧可自己撫痛。孩子的成長必然意味著與父母的疏離,而父母賦予孩子生命,正是為了讓他獨立。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擁有秘密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都知道,走向獨立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擁有個人秘密並能恰當處置是走向獨立的要素。對個人來說,秘密往往與責任緊密相連,並且要獨立承擔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遠長不大的。
我想起一部有名的電影《聞香識女人》,其實,電影與女人或香都沒有太多關係,它講述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學生查理的幾個同學跟校長開了個很大的玩笑,惹得校長發火了,一定要查出這幾個搗蛋鬼。在這場事件中,查理和另一個同學是目擊者,但是他們都發誓不透露這個秘密。於是,校長開始對他們威逼利誘。查理是個好學生,校長告訴他,如果他說出這些闖禍的學生,那麼學校將給他推薦,他很有可能獲得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如果他始終不開口,那麼學校會開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