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語義要清楚明確,避免模糊不清,一語多義。溝通雙方都要用詞正確,詞彙明確清楚,否則對方會以他的意思來理解,容易造成誤解和衝突。父母要孩子做什麼事情或限製其某些行動時要表達具體明確。例如,父母說:“玩一會兒就回來做作業。”這“一會兒”是多長時間,他有他的理解,你有你的要求,不一致,結果產生矛盾是必然的。同樣也不能接受對方語義不詳的話,否則也會帶來麻煩,如孩子說:“媽媽,這個雙休日我們幾個同學到盤山去玩行不?”你不能馬上明確表態。因為和幾個什麼樣的同學去,有無老師或大同學帶隊,什麼時間回來都不明確。
第二,對孩子做出承諾後,最好立刻把承諾寫在一個隨身的記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時兌現。
第三,因為某種原因對孩子失信,應該及時向孩子說明,不能敷衍了事。應該鄭重向孩子道歉,並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麼形式彌補。
第三來源:責任心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家庭,而開始探索外麵的廣大世界。從前,他們毫無例外地認為自己的父母最有本事,無所不知,而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們開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發現父母身上的種種弱點。這個時候,要保持父母的威信,就不能單純依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你應該讓孩子看到你的社會角色,感覺你的“重要性”。
一位獨立創立名牌企業的女總裁說:她感到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三個孩子,因為她幾乎沒有時間陪伴他們。她多次問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媽媽辭職,陪他們一起遊戲,一起學習?她的幾個孩子異口同聲:不要不要!他們最喜歡這個狀態的母親,覺得這才是最酷的媽媽。
可是,大部分父母都是平凡人,是否就無法讓孩子尊敬你呢?當然不是,下麵是幾條經驗:
第一,要尊敬你的工作,告訴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從事怎樣的職業,你都應該為之自豪。要多和孩子談談你的工作,或者在休息日帶孩子去你的單位看看。任何職業都有其美麗和尊嚴,把這一麵呈給孩子看。有些母親沒有職業,那麼,你也應該努力參與社會,一個與世隔絕,隻埋頭於丈夫孩子的母親很難持久獲得孩子的尊敬。
第二,努力豐富自己。孩子能從日常的談話和生活習慣得知你的愛好,父母對國內外大事表示興趣,通過各種渠道豐富自己的知識,與一些層次較高的朋友來往,都能獲得孩子的尊敬。
第三,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例如,1991年安徽與江蘇發生了大水災。天津四十一中有一位初中學生在一篇作文中談了自己的感受。
“安徽省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水災,我們全家都參加了救災活動。我也真正認識了我的媽媽。媽媽從櫃子裏拿了一件又一件衣物,一會兒就歸置了一大包。我十分驚奇,媽媽怎麼這樣大方?因為在我的眼中媽媽是一個精打細算、不多花一分錢的人。於是我問:‘媽媽,你怎麼拿這麼多衣服呀?’。媽媽說:‘災區人民有困難,咱們每家多拿點,就能真正解決點困難。’我高興極了,我有這樣一個好媽媽。在媽媽的帶動下,爸爸在工廠,我在學校都屬於捐獻最多的。等安徽人民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裏也有我們出的一份力呢!”